您当前的位置:华夏生活网行业资讯正文

书法用笔只有懂得轻重缓急才算真正开始入门

2019-08-15 15:35:07  阅读:4583+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总第一五九六期;欢迎注重。

编者按:书法经过用笔轻重缓急的天然比照来体现笔画的张力和态势。书写者是否能正确掌握运笔的节奏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幅著作的终究作用。整理书论中的相关书法用笔常识,有助于学书者更好地了解不同书体对“轻重缓急”运笔节奏的要求,这关于书法的临习和创造都会有所协助。——“书法入门”(ID:shufarumen)

文字源于天然,依文字而发生的书法亦始于天然。传蔡邕《九势》云:“书肇于天然。天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局势出矣。”万事万物皆有阴阳,文字取象于万物,书法局势必定出于阴阳。“阴阳”代表着事物的两面性,有阴才有阳,有阳才有阴,二者对立统一,相得益彰。

书法用笔的“轻重”“缓急”亦是对立统一的概念,能够说,它们源于古人的“阴阳”观。轻为阳、重为阴,急为阳、缓为阴,轻与重、急与缓只要彼此比照才干凸显出各自不同的视觉作用。力度与速度的天然比照,体现出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张 力以及动态改变,然后构成笔势。书法用笔的轻重缓急是笔力以及笔势构成的根底,是书法美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历代书论中有许多描述运笔轻重缓急的词,如:顶峰坠石、轻如云雾、轻拂徐振、缓案急挑、雨坠于天等等,咱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古人对用笔“轻重缓急”的注重。了解书法用笔的轻重缓急,对咱们今日学习书法很重要。

虞世南《贤兄帖》及王铎临本

关于书法用笔“轻重缓急”的成因,虞世南在《笔髓论·释真》中说:“迟速真假,若轮扁斫轮,不疾不徐,得之於心,应之於手,口所不能言也。”这儿所谓的“迟速真假”,便是咱们说的轻重缓急。

书法运笔进程中有着“迟速真假”的改变,它是得之于心、用之于手的,是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是游刃有余之后天然构成的一种手感。这种节奏感尽管会因为书写者的性格、熟练程度、书写的字体、内容等要素的不同而有不同,可是,不同的书体有其各自相宜的节奏取向。掌握这种轻重缓急的运笔节奏,关于书法临习与创造都会有协助。

就不同书体对“轻重缓急”运笔节奏的要求来说,篆书相对较为简略。尽管大篆中仍在必定程度上保留了图形文字字形生动的特性,但其用笔都已加以束缚。就拿《石鼓文》来说,其字形体势谨慎,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运笔速度较为均匀,笔画的轻重改变也不显着。但这并不是说毫无改变,仅仅改变纤细罢 了。小篆运笔在大篆的根底上愈加趋于均等化,书写时要求笔画到达“婉而通,流而畅”的作用。

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的篆势部分述及:“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这是说在书写篆书时轻缓平稳地举起,落下投向字内,感触笔画深化到纸内,在纸内延伸扎根的感觉。笔画交接处似断若连,是为了坚持交界处的线条均匀,避免出现墨团。

因日常书写愈加随意、寻求便当,在篆书根底上出现了“隶变”,书写运笔的轻重缓急趋于显着。“隶变”是隶书的初步,隶书逐步摆脱了篆形以及马虎书写的不安稳性,构成全新的字形、字势、笔顺、笔画等。

《张迁碑》拓本

至于八分书,装饰性愈加激烈,长横好事多磨、蚕头雁尾,撇捺拨挑等等。成公绥《隶书体》云:“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书写时要体现出隶书撇捺拨挑的特色,落笔时缓慢,雁尾处稍快挑出。运笔进程要体现长横波势,纤细的笔势要高远而模糊。

“隶变”不只发生了隶书,还发生了尚有隶意的原始草书。这一支改变在隶书完成正体化时,亦趋老练,章草便是它的代表。这类书体书写时速度较快,运笔简练洁净,轻重缓急得到充沛体现。

皇象《急就章》拓本

跟着草书的不断发展,对“轻重缓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的来说,草书的书写速度较为迅疾,其间的节奏改变起伏之大,是任何书体都无法与之比较的。萧衍《草书状》云:“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徜徉,缓则鸦行,急则鹊历。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其间十分简明地址出了草书中的疾、迟、缓、急、粗、细替换出现。

在写草书时因为发泄情感,这种赋有节奏感的改变更简单出现且更天然,书写者能够愈加任意放松地书写,运笔的节奏改变被放大化也愈加显着。因而,书写草 书时切不可一味寻求快速,而不分缓急轻重。张芝草书《冠军帖》拓本

在楷书的书写中,“轻重缓急”起着重要的作用。楷书自钟繇至今,书写之人甚多。有的人所书楷书板正平直、生硬无力,有的人所书楷书富于改变又不失榜样之资,这与书写进程中有无轻重缓急的改变以及改变是否恰当直接相关。

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题卫夫人 后》云:“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顶峰坠石;每作一趯,屈析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 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楷书中的波、撇、点、趯、横、戈、牵,纵每一笔都含有丰厚的节奏改变。

颜真卿《多浮屠》拓本

相较于楷书,行书的“轻重缓急”体现愈加显着。虞世南在《笔髓论》释行中云:“ 行书之体,略同於真。至於抑扬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行书的运笔与楷书的运笔略有相同,仅仅较于楷书愈加迅疾、决断、有力,有所连带。

不只不同书体的书写有不同的运笔节奏,在每一个字的书写进程中也存在着运笔的轻重缓急改变。传王羲之《书论》中对此做了详细的剖析,“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反正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局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赵孟頫《寿春堂记》“乌”字

这段话以“乌”字为例,着笔一点急速,接下去的反正需缓慢一些,终究一钩迅疾有力,经过这种运笔的缓急比照,才干体现出“乌”字的体势形状。

书写时需求多迟少急,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彼此配合比照,这才是书法。一味快速书写出来的著作乍看之下像是书法,但无法饱尝读者的细细品味。这种现象在如今仍会经常出现,其本质是没有操控好运笔的速度和力度,没有掌握好运笔的节奏感。书法中适度天然的轻重缓急改变源于安稳的控笔才能,书写进程中能操控住提按力度与运笔速度的改变,对整幅著作终究作用的完美出现十分重要

总归,书法运笔的轻重缓急是书写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种改变是一种天然而然的进程,切不可故意而为。孙过庭《书谱 》中说:“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敏捷,翻效迟重。夫劲速者,洒脱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从中咱们看到,书写中的“轻重缓急”有必要是从于心而应于手的,它发生的改变都是天然且合理的改变,而不是做作虚伪的节奏感。反之,如果在书法学习中有违于此,只会是西施效颦,越学越丑,乍一看会让人觉得“暂视似书”,却终究“久味无力”。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