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拍互花米草侵吞滩涂、围住红树林的景象。供图
中新网厦门8月27日电 (杨伏山 李静)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27日宣布说,该学院科研团队新近的一项研讨发现了恶性侵略植物互花米草侵吞我国沿海湿地的遗传进化机制。这一研讨效果有利于协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互花米草分散的原因,为从源头上管理互花米草延伸供给了方向和思路。
生态学世界尖端杂志《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在线宣布了这一效果。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东海岸的海滩植物,其天分耐盐耐淹、抗风波,种子及无性分株可随波浪传达。因为互花米草茎干密布粗大健壮、地下根茎兴旺,可以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
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科研团队在户外查询互花米草成长散布。供图
1979年,我国从美国的北卡罗来纳、佐治亚和佛罗里达别离引入了高、中、低三个生态型的互花米草,用于保滩护堤、促淤造陆。试种成功后,它们被引种至福建省的罗源湾,之后又连续推行至其他沿海省份,为抵挡飓风、保滩护岸起到了必定效果。
但是,引种的互花米草在各地敏捷繁衍扩张成为侵略物种,要挟到当地海岸生态系统、影响湿地滩涂饲养、堵塞船道等,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互花米草已被列入全球最具要挟性的100种外来生物名录,而我国是全球受其损害最严峻的国家之一。
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科研团队在美国采样。供图
终究是什么力气使得互花米草摇身一变成为“超级侵略者”?因为缺少具体引种进程的记载,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对互花米草的侵略机制缺少一致的知道。
2014年起,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李庆顺教授、张宜辉教授和张田野助理教授的三支科研团队展开联合攻关,力求从分子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多学科视点,在互花米草的DNA序列中寻觅其分散的“隐秘”。
张宜辉说,五年多来,研讨团队选用DNA指纹技能,对来自侵略地我国沿海七个省份的10个区域及原产地北美12个州的15个区域的250个样本进行了剖析。终究发现,这些侵略地植株全部是开始从美国引入的三个生态型的杂交子孙,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这也意味着互花米草的引种和分散发生在杂交后。
经过进一步丈量以上25个区域来历的植株性状,研讨团队发现,三个基因型间的杂交还经过整合两种不同的成长才能即纵向成长才能和横向扩张才能,然后产生了超强的基因型;正是这种新的超强基因型,因具有成长和繁衍的优势,而被自然选择保存,成为互花米草恶性侵略的首要驱动力。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长时间致力于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位研讨,对互花米草的侵略动态展开了长时间监测,堆集很多的户外观测和试验数据,获得一系列研讨效果。
张宜辉称,这项效果还仅仅阶段性效果。接下来,研讨团队将会以福建漳江口为研讨目标,结合遥感印象技能和基因组学研讨,追寻剖析互花米草侵略分散的动态,并深化发掘其快速扩张的生态机制和分子机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