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对称、分节、运动……这些特征对大多数现代动物来说,现已成为它们的“标配”。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化石标本显现,在5.5亿年前,这些特征才榜首次一起“安装”在动物身体上。
一条独特的虫子长逝在跋涉途中,它两边对称的分节形状和最终行迹一起留在了埃迪卡拉纪的海底。这是我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讨所前期生命研讨团队在三峡区域埃迪卡拉纪地层中的新发现,这条虫子被科学家命名为“夷陵虫”,该研讨为“身体分节的两边对称动物在埃迪卡拉纪现已呈现”供给了实证。相关论文于北京时间2019年9月5日清晨宣布在英国Nature杂志上。
穗状夷陵虫实体(左)、遗址(右)和化石恢复(中)。供图:我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讨所
寻觅“三叶虫”的“陈旧先人”
身体两边对称和分节现象的发生是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事情。分节的呈现意味着身体的结构有了分区,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可是,这类体型杂乱的动物何时呈现?自达尔文以来,一向是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重视的焦点。
“寒武纪大迸发”中呈现了很多的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身体分节的两边对称动物,因而,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年代”,长期以来,学者估测在寒武纪之前的埃迪卡拉纪(我国称为“震旦纪”,6.3-5.4亿年前),它们应该有愈加陈旧的先人,可是一向没有找到牢靠的化石依据。
2013年,在我国三峡区域大约5.5亿年前的地层中,我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讨所前期生命团队研讨员陈哲、周传明、袁训来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肖书海发现了一类特别保存的新的动物化石,该动物的遗体和它最终跋涉的拖痕(印迹)一起保留在一块岩石上。
这一新的化石依据标明,在埃迪卡拉纪已呈现了具有运动才能、并且身体分节的两边对称动物。该效果以“分节的三叶形两边对称动物及其遗址提醒前期动物的演化”为题宣布在2019年9月4日的Nature杂志上。
新发现化石动物获名“夷陵虫”
据袁训来介绍,榜首块化石发现于湖北三峡区域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的石板滩生物群中。自2013年开端,科研人员对新发现的50余块化石进行具体研讨。这是一类全新的动物化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和现代都没有发现形状完全相同的动物。
“咱们永久不知道一榔头下去,会有什么独特的动物化石呈现。”袁训来说,关于这种最前期、杂乱的且现已灭绝的独特生物,不能容易得出结论。研讨人员要对照现在和曩昔的化石‘追根溯源’,所以研讨用了5年的时间。”
本年,研讨者以化石的发现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为这种独特动物取了一个新姓名“夷陵虫”(Yilingia,新属),估测可能是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
夷陵虫身体长条形,两边对称,呈三叶形,具有显着的身体分节,也具有了前后和背腹的差异。愈加独特的是,部分标本中动物的实体与它的遗址一起保存在一起,再现了一条跋涉中的虫子的“最终时间”。
底栖迟疑动物在埃迪卡拉纪已呈现
传统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曾被认为是身体没有真实分节、缺少运动才能、难以持续演化的生物类群。虽然在埃迪卡拉纪也发现了许多生物运动发生的遗址化石,可是,造迹生物(构成遗址的生物)是什么一向成谜。
夷陵虫是现在发现的在寒武纪之前仅有的身体分节、具有运动才能,并可以构成接连的遗址的两边对称动物。夷陵虫的发现为两边对称动物身体分节在埃迪卡拉纪的呈现供给了直接的化石依据,也为探究该时期很多遗址化石的造迹者供给了重要依据。
袁训来说,“寒武纪大迸发”时期以底栖动物为主体,包含三叶虫、蠕虫等,“它们吃腐泥,在淤泥中钻孔翻滚,对生态体系演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夷陵虫是底栖迟疑动物,因而新发现也标明,可以自在运动的底栖动物在更早的埃迪卡拉纪现已呈现,它们逐步替代了前寒武纪控制地球数十亿年的微生物生态体系,对地球表面体系造成了深远的环境和生态影响。
穗状夷陵虫化石(BF)和逝世前构成的遗址(TF)。供图:我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讨所
多知道一点
两边对称动物呈现的含义:
使动物的身体有了显着的背腹、前后和左右之分。动物的运动从不定向趋向定向,神经体系和感觉器官也逐步集中于身体前端,这些改变促进了动物头部化的发生。
身体分节的含义:
身体分节,体外分节,体内也相应分节,并且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分泌、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摆放的现象,不只增强了动物运动机能,并且对促进动物体的推陈出新,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才能有着重要含义,一起也是生理分工的开端。因而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标志。
动物运动才能的发生:
动物运动才能的发生使其开端了自动的对环境及生态进行改造。
新京报记者 张璐
修改 樊一婧 校正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