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云:“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描述秋露。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露,是接近地上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称“白露”。到了白露节后,气候就开端离别炽热而转凉了。
古代白露分为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玄鸟归:后五日,"玄鸟归",玄鸟便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活力。现在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条,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群鸟养羞:再五日,"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繁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白露至,则秋雨见凉,阴气渐重,晨昏凉气起,草木叶变色。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白露湿萤火之后,该清霜凌兎丝了。从节气上讲,立秋的秋、处暑的秋都还挣扎在“秋老虎”炎热之下,而只要到了白露时节,咱们才干感受到那种洁白、爽快的秋天。“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潇湘”,印象中,过了白露,不久便会迎来中秋佳节,可谓:月出白露近中秋。
假使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话,那么,白露便是最温情、最浪漫、最诗意的一个;它舒缓、幽柔、高雅;它理性不张狂,高雅不孤僻,内敛又不失幽默。
《诗经》中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早晨的薄雾笼罩着全部,晶亮的露水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慢慢而行,亦只能远远地影影绰绰地看到她的裙裾飘在风中。蒹葭便是芦苇。苇丛拂晨光极目苍凉,清露凝雪莹遍地残芳。伊人在雨霏烟蒙中,秋波隔绝,只闻秋风吟。“白露为霜”指的正是白露时节,此霜并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气温骤降而变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构成了一幅模糊浓艳的绝美画面,其文字、意境传诵千年。
我国古代描绘“露”的诗不少。孟浩然诗云:“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苍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诗中的画中有诗,读罢便会融如与心。“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衬托了秋色,又抢占了月光,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李白笔下的“露”都很美,比方“想念黄叶落,白露点青苔”;“秋露白如玉,团团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写的《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夸姣的喜秋风景图,“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不过,最为人熟知的仍是他的那首《月夜忆舍弟》,诗中写尽远方游子的满腔思乡之情。尤其是后两句,已然是经典名句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月光常会引人遥想,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怀念之情。这样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给了他连绵怀念的缘由,仍是白露给了他年月递嬗的感伤?
在农耕年代,到了白露,就意味着人们进入了一年辛苦后的收成时节。人们在此时节里有了交流日子日用的物资,归还春地利所借的钱物,由此逐步演变成礼尚往来的交际礼仪。这个节气,因而也意味着了解、学习权利义务和礼节的阶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开学多参照农时,私塾的先生和学生们都有可能要参加农忙,故一般开学的时刻是在秋季的秋收后,便是白露时节。到了现代,校园新的学期开学,一般选在9月1日前后,也是接近白露之时,刚好高度符合。
安徽泾县 红星宣笔厂
一位工人在把笔头装入笔杆中。
毛笔是农耕文明年代学子们必备的书写东西。
古徽州宣笔制造前史悠久,
产自安徽泾县的宣笔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笔之一
一只合格的宣笔,
需求通过108道工序制造而成。
想要制造一支完美的宣笔,
需求的不光是耐性,
还有那份一辈子只做一支笔的匠人精力。
在《礼记·王制》中,这样记载古代私塾的入学启蒙典礼:“学童首要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在我国古代,入泮为盛大的入学大礼。作为教育的标志,古时学生入学称为“入泮”。而其时学子就学的途径就包含官学、私学和学院。
官学和“学塾”、“乡塾”、“家塾”方式的私学多为群众所熟知,而书院准则却逐步吞没于前史之中。书院,作为有别于传统官学和多以学前教育为主的私学系统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注重宏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的传统精力为己任,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开展过程中,毫无疑问,是做出了活跃奉献的。“书院之费,实在是我国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来学者自主的研讨精力,将不复现于今日了。”这句话出自全力倡议全盘西化的胡适先生之口,就不足为怪了。
安徽黟县 南湖书院
假如不留心
你很有可能会错失南湖北畔,
始建于明末的南湖书院。
蓝色的牌子,
在斑斓的夕阳余晖的衬托下,
诉说着旧日的荣光。
徽州前史上人才济济,
清朝徽州一府六县科举之盛位居全国第二,
仅一个休宁县前史上就先后出了13名状元。
“十户之村,不废育读”,
其对教育的注重,
可见一斑。
甚为惋惜的是,书院系统宋代到达高峰之后,明清之时,书院教育的精华,自在讲学的习尚、博采众长的学术风均逐步开端被违背,书院亦就名存实亡。1901年,清廷宣告新政,命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书院,书院作为一种文明的承载,成为前史。
在现代教育高度开展的今日,再提书院体系,有何实际意义?钱穆曾在《我和新亚书院》一文中追述书院精力时述之:“以人文主义教育主旨交流东西文明,以怎么对国家社会人类出路有实在之奉献为方针,惟有人文主义的教育,时至日后,未曾不可用。”
一语成谶。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功利主义、精美的利己主义尘嚣甚上的今日,这些话听来更是振聋发聩。回望曩昔,不论是岳麓书院院内的“朱张会讲”,仍是白鹿洞书院院外的“鹅湖之辩”,那种自在宽松的学术气氛、海纳百川的讲会准则、不同学派的学术之辩,这些,某一层面上讲,不正是咱们一向寻求的大学抱负吗?
前几日,在湖南大学的微信大众号上读到一个推送,标题是:“一到秋时,湖大便变成了书院。”其时就让我想起一个词牌名“撼庭秋”,这是一幅特别生动的秋景图。在那和煦微拂的晨晖里,恰是阁楼秋深,红叶清泉。儒雅的学风与翩翩的礼仪跨过了时刻的扫荡,韶光仿若退回一千多年前,回到那个精美幽静,充溢抱负主义的年代。
在那时,岳麓书院里,青年学子们,围着石凳阁栏,一个个白衣胜雪,灿烂鲜艳。琅琅书声里,不知韶光流通,六合变迁。
云南大理 洱海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今在何方?
浙江温州 雁荡山
与君初相识,
犹如故人归。
江西 石城
清晨的山雾
在这个静寂的小山村的上空慢慢的活动
眼前的全部
如梦似幻
福建厦门 鼓浪屿
常常偶然有人说到这小城,
心也会跟着莫名温暖起来。
总想什么时候会来趟这儿,
不看山不看海,
看看你就好。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怀念如马,
自分别,
未停蹄。
End
山水之间 记载我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