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华夏生活网行业资讯正文

儒释道经典60句熟读紧记处处获益

2019-11-10 13:44:59  阅读:5217+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梵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求它;道家像药店,它包含了兵家、纵横家的思维,乃至地舆、地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患病,非去这个药店不行;儒家的孔孟思维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殷切了解中国文化前史的演化、将来怎么办,就要研讨四书。”今天,咱们摘选60句儒释道经典,若能背诵下来,必定会获益无量。

儒家是粮店——儒家经典名言20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故行之哉?——《论语》

粗心:一个人不讲信誉,是不行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还怎么能走呢?

2、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

粗心:说话大吹牛皮,那么要实施这些话就很困难。

3、正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粗心:正人饮食不求饱足,寓居不求闲适,干事勤快灵敏,说话却很慎重,到有道的人那里去讨教,辨正自己的正误对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粗心:做人重要的是诚笃、守信誉,不要与自己不同路的人做朋友,有了差错就不要怕改正。

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粗心: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一直,清晰它们的先后次第,那就挨近事物开展的规则了。

6、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大学》

粗心:使意念真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诈骗自己。要像讨厌腐臭的气味而喜爱美色那样,全部出于心里的真情实感,这就叫自我称心如意。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分,也必定会慎重。

7、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粗心:对上不诉苦老天,对下不责怪他人。所以,正人处在安全的位置而等候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幸运成功。

8、正人中庸,小人反中庸,正人之中庸也,正人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粗心:正人的言行契合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违反不偏不倚,正人之所以契合中庸,是由于正人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由于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9、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全国归之。——《孟子》

粗心:但凡行为有达不到预期作用的,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规矩了,全国的人天然归向他。

10、自暴者,不行与有言也;自弃者,不行与有为也。——《孟子》

粗心:自己危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扔掉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作业。

1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粗心:不凭借自己年岁大,不仗恃自己位置高,不凭借家里富有来结交。

12、悲天悯人,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推让之心,礼之端也;对错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

粗心:同情心便是实施仁的初步;羞耻心便是实施义的初步;推让心便是实施礼的初步;对错心便是智的初步。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人原本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初步,就像他有四肢相同。

13、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粗心:不被耳朵和眼睛等感官愿望所奴役,百事的处理就会恰当,把心思放在戏弄人上就会丢失道德,把心思放在戏弄器物上就会丢失宏愿。

14、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败垂成。——《尚书》

粗心:迟早不努力勤勉地作业,不注意末节和风格,终究会掩盖或否定自己的成果和劳绩,危害大德。这犹如造九仞高的山,只因差一筐土而无法成功。

15、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安身也。——《周易》

粗心:尺蠖(huò) 将自己的身躯尽量地曲折,是为了扩展跋涉;龙蛇蛰伏,是为了保全生命。现常用“尺蠖之屈”比方以退为进的战略。

16、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态不失其时,其道光亮。——《周易》

粗心:该中止的时分就中止,该跋涉的时分就跋涉,动与静都不失时机,正人之道就能光亮。

17、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欠好狎。——《礼记》

粗心:礼的本质,不是随意取悦人,也不是空话连篇,要做到行为不逾矩,不侵略轻渎他人,不与人故作亲近。

18、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礼记》

粗心:坐,要坐得规矩;站,要站得恭顺。在遵照礼节的时分要因时因地来行权宜之变,出使别国要适应当地的习俗。

19、正人约言,小人先言。——《礼记》

粗心:有德行的人慎重说话,重视干实事,提到做到;道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语,抢先说大话,提到做不到。

20、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

粗心:学习的人有四种过错简单犯,教训的教师必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分,或有贪多而囫囵吞枣的缺点,或有得少为足的缺点,知道一些就满意了,或有以为太简单而不仔细学习的缺点,或有自我设限不求前进的缺点。

道家像药店——道家经典名言20句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天。——《道德经》

粗心:暴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2、虚而不平,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粗心:假如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广识自许,从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可以取得成功。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粗心: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宝贵的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响听不到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踪迹。

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持久。——《道德经》

粗心:过火的珍惜会引起巨大的支付,过多的具有会引起沉重的丢失。所以,知道满意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恰到优点便不会遇到风险,如此就可以持久安全了。

5、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粗心:最大的祸殃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是想要得到的愿望。知足的人,永久是满意的。

6、慎终如始,则无败露。——《道德经》

粗心:对待结束时的作业,还像初步时相同仔细,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7、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粗心:大天然的规则,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照的准则,是给全国人带来优点但却不与之争利。

8、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忘我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粗心: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世人之中抢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由于忘我吗?反而能成果一己之私。

9、全国之至柔,奔驰全国之至坚。——《道德经》

粗心:全国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全国最坚固的东西之间自在奔驰。

10、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粗心:想要封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弃它,就要先兴隆它;想要攫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1、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

粗心:小的利诱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利诱可以使人丢失赋性。

12、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

粗心:路途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们叫出来的。

13、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

粗心:喜爱当面夸奖他人的人,也喜爱在背面诽谤他人。

14、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

粗心:片面成见会阻碍对真理的寻求,甜言蜜语简单掩盖真言。

15、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

粗心:一个人假如迷失在物质国际中,在尘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便是舍本求末之人。

16、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

粗心:古代的人,随外物改变而心里坚持不变;现在的人,心里多变而不能随外物改变。

17、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负视细者不明。——《庄子》

粗心:从细微的视点看巨大的东西不行能全面,从巨大的视点看细微的东西不行能逼真。

1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

粗心:假如心情上放纵自己哀痛或高兴,那么本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假如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路;假如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19、绝迹易,无行地难。——《庄子》

粗心:消除脚印简单,但不从地上行走太困难了。常用来阐明要兢兢业业,切莫好大喜功。

2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

粗心:最有才智的人,总会表现出宽宏大量之态;小有才华的人,总爱为细小的对错而锱铢必较。符合大路的言辞,其势如燎原烈火,既夸姣又隆重,让人听了心悦诚;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辞,琐琐碎碎,言之无谓。

梵学像百货店——佛家经典名言20句

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胸怀里头还有你、我、他,乃至给了人家优点时,这个家伙应该卖我友谊才对!这是人间法的风格,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相同的遗忘它。

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该住色生心,不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应随时生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真实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地,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实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安然,物来则应,曩昔不留。用咱们常谈的这两句话牵强来描绘,便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地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

3、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真实的佛不以为自己是佛,真实的圣人,不以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实的佛法即非佛法。假如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现已着相(着相是一个释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别认识而偏离了本质)了,说得好听是着相了,欠好听是着魔了。

4、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真实在,是什么姿态就说什么姿态。

5、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真实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假如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便是错了。实真实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全部都不行得,这样一个时刻段便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6、曩昔心不行得,现在心不行得,未来心不行得。——《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全部都不是心,众生全部的心都在改变中,像时刻相同,像物理国际相同,永久不会逗留,永久掌握不住,永久是曩昔的……咱们刚说一声未来,它现已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分,现已变成曩昔了。

7、知全部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真实知道了全部法无我的时分,到达了无我的境地,天然到达了无生法忍的境地。(无生法忍:佛自己说,曩昔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分,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仇恨的心,只要慈善的念,因而他没有觉得苦楚……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便是悟的境地。)

8、全部有为法,如空中阁楼,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佛告知咱们,人间全部事都像作梦相同,是幻影。

9、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人人间以为的大福报,便是钱多,寿数长,儿女多,儿女好,样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但是人生,都是抱负,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实际国际拼命捉住。尤其是寿数,清楚有生必有死,但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

福报是有尽头的,每个人的荣耀都是一会儿,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但是期望一辈子发亮是不行能的。人间的福报是不真实的,福德无实,所以佛说,人间的福德再多,也不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曩昔了。

10、如来所说三千大千国际,即非国际,是名国际。——《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这一个三千大千国际,也是个化名,是偶尔的暂时存在,实际上没有一个永久的本质存在,物质国际也会要变,也会灭掉。所以咱们不要被国际呀、家庭呀,这些苦恼困住了。所谓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家庭;所谓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个道理。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土。——《六祖坛经》

南怀瑾解读:菩提比方才智,明镜比方清净心。原本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土?

12、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南怀瑾解读:佛家建议,众生皆具如来才智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

13、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谈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南怀瑾解读:其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争辩不已。惠能上前说:“你们争辩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烦躁,心不清净!”

14、若真修道人,不见人间过。——《六祖坛经》

粗心:若见人间过,即阐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善之心。

15、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粗心: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16、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粗心: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17、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倒置愿望。——《心经》

南怀瑾解读:入人间法不空,与般若(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根源的才智)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存亡轮回为实有;出人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一时变幻的城郭,释教用以比方小乘境地)为宝所(本谓藏瑰宝之所,喻指涅槃,谓自在无碍的境地);故有凡夫存亡、二乘涅盘的倒置愿望。

18、众生迷倒,未能除灭全部变幻。——《圆觉经》

南怀瑾解读:全部众生自己怅惘,观念倒置,所以不能灭除全部心思,生理上的变幻境地,不能清净。咱们都在做各种功夫,都在修道,其中会遇到许多境地,而这些境地都是人梦想所形成的,这也是一种“迷倒”,乃至有人得到一点清净的境地,便以为是悟道了,这正是大梦想。

19、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圆觉经》

南怀瑾解读:咱们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便是被身心所妨碍住了,打坐刚有一点境地,腿就不对劲了,屁股也坐不住了,这是身的妨碍。再来便是心的妨碍,思维凌乱,想法来来去去,静不下来。所以佛叫咱们修梦境观,不取动相,也不取静相,完全理解身心便是咱们的大妨碍。

20、诱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南怀瑾解读:迷而未悟的人,尽管懂得许多学理,论说时讲的头头是道,但在行为上并未做到;真实醒悟有才智的人,则是依心力行,在修行中静静的去实践。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一切。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