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出人间之事 不过因果二字
印光大师曰:“世出人间之理,不过心性二字。世出人间之事,不过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
“圣人欲全国永和平,公民常安泰,特作《大学》,以示其法。开章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明德,乃人各自具。由无克念自省之功,则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闪现而得受用。其明之之法,在于克念。克念之时刻次序,在于修身,正心,诚心,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情面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全部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如贪名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营为,或至声名狼藉;皆由贪与爱之私欲所造成的也。若将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净尽,则功利之得之以道,不须夤缘妄求矣。此物字,先要识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则其格除,乃易易事。不然尽平生力,不奈彼何。纵读尽人间书,也只成得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汉。甚矣,私欲之物之祸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存亡怨家,决不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导,势不可当,有不期然而然者。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以全部公民,各具明德。全部众生,皆有佛性。其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欲锢蔽,不奋克念之功,遂致从劫至劫,随私欲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二三世因果
福禄寿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福报。简单说,福是财富;禄是官位和名望;寿指的是身体健康和长命。古人云:“人生贫富,子堕地时,大分已定。”假设你不修行的话,那是推之不去,取之不来的。憨山大师在《感应说》曰:“人生一世,正报身命延促,依报家产资财,功名贫富有贱,秋毫皆是前生修定,此生所受用者,不从外来,尽是作茧自缚耳。”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佛经曰:“欲知宿世因,此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此生做者是。”“坚信因果”。坚信是实在才智,没有实在的才智,不信任缘由果报。假设实在信任因果报应,咱们在日常日子傍边,不光言行会稳重,起心动念都会很稳重。为什么?一个恶念便是造一个恶因,因遇到缘,必定有果报。所以,善念结成善果,恶念必定感得恶报。咱们不喜欢恶报,就不应当起恶念,这是现实本相!明晰现实本相、信任现实本相,不是实在的才智是什么?忽略现实、不供认现实,是愚痴、是利诱!现实,不是说不供认就没有了,不供认也有!不论你供认、不供认,不论你信任、不信任,现实便是现实。
佛告知咱们,财富,包括全部物质的享用,是你曩昔生中修财施舍,修财施舍是因,这终身得这一个果报;曩昔生中修法施舍,这终身得聪明才智的果报;曩昔生中修无畏施舍,这终身傍边得健康长命的果报。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所以,咱们从这终身傍边遇到的果报,就知道早年造的是什么样的因,就明晰了。
所以佛告知咱们,“欲知宿世因”,你要想知道你前生种的是什么因?“此生受者是”,这终身所受的便是。“欲知来世果”,你要想知道来生怎样样?来生果报好欠好?“此生作者是”,这终身的所作所为便是造因,来生有果报。咱们这终身的所作所为都是善的,来生必定得善报;这终身的所作所为是恶的,来生必定得恶报。要信任!这是现实本相。你要不信任,那叫愚痴。所以,释教给咱们要“坚信因果”。
曩昔没有遇到佛法,不知道这些事理,咱们也造了不少的罪业。怎样办?造现已造了,没法子了。今日明晰之后,要实在觉悟,断恶修善,痛改前非。来得及来不及?来得及。问题是你的心要真挚、愿要诚恳。所以悔过的力气难以想象,咱们绝对不能把悔过看作往常了,那你就看错了。悔过的力气难以想象,再重的罪业,一念悔过,可以把无量劫的罪业灭尽。
坚信不容易!关于因果的道理,假设不能透彻的明晰,你怎样可以坚信。信是信,不行深,不能坚信,力气单薄。咱们现在人讲改造命运,力气单薄改不过来。对身体来讲,现在医学界里头也有个口头语,所谓“改动体质”。决心要是单薄,改动体质也办不到,坚信就行。坚信不光能改动命运,也改动了体质,坚信要紧。怎样使咱们也可以得到坚信?必定要读诵大乘,要如教修行,从这里边建立决心。《金刚经》上说得好:“决心清净,则生实相。”咱们拿这两句经文来解说坚信的“深”字,很恰当。深到什么程度?“决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什么?生实相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便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地,别教初地,位置一下就逾越了,不细心去下功夫怎样行?
三推之不去
(一)命里有时终须有
莲池大师在《竹窗漫笔》谈功利说:“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此‘却之不可免’一语最极奥妙,处世者当坚信熟玩。” 换句话说便是命里归于你的财富和官位,是谁也阻挠不了的。
《袁氏世范》云:“若定分中全部,虽不奔趋;迟以年月,亦终必得。” 射中归于你的,谁也夺不去。
于铁樵曰:“眼前可取之财,未必非吾射中全部;然冥冥定数,终究无从稽考。假设非吾射中全部,则漏脯毒酒,其可饱乎,故莫如推之。非射中全部而推之,固可以免过矣;即射中全部而误推之,彼必定于他途再至矣。”
现举一比如此理。明中叶有周秀才,讳某。素方正,家极贫。赁娄门韩家潭子屋一间折旧灶。灶底方砖下得二元宝,妻大喜。周君曰:“此不义财也;岂可得乎?”取笔书银面云:“若是我的财;须是理解来。”竟袖至胥门外,登渡船掷之中流而返。船夫亲见,立呼渔翁投之摸之。渔翁藏银别处,诈言不见。二人大哄,讼之大守。大守欲加刑,二人吐实。乃押渔翁立取银至,见面有字,命贮库。是秋乡试,周公竟中。旧例本府小鹿鸣宴。每举子有牌坊银百金置面前,书字银二笏恰在周君前,众共惊异,后成进士。
(二)进退有命 迟速有时
即便射中的财富或许官位,来的时刻也是固定的,有时节缘由的,“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强求不得。
明朝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他具体叙述他升职的时节缘由。“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下一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毕生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中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总算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今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同意补贡,余窃疑之。结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使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而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漠然无求矣。”
清朝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他亲自的阅历:“乾隆己卯,余典山西乡试,有两卷皆中式矣。必定四十八名,填草榜时,同考官万泉吕令癏,误收其卷于衣箱,竟觅不可得;必定五十三名,填草榜时,阴风灭烛者三四,易他卷乃已。揭榜后拆视弥封,失卷者范学敷,灭烛者李腾蛟也。颇疑二生有阴谴。然庚辰乡试,二生皆中试。范仍四十八名,李于辛丑成进士。乃知科名有命,先一年亦不得。彼营营者何为耶?即求而得之,亦必其命所应有,虽不求亦得也。”
因而,咱们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道理,就心安理得,不再妄求;最好的情绪像袁了凡相同,“一豪觊觎,一豪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漠然无求矣。”每天安贫乐道,心安理得,不在仰慕他人的富有:他人住别墅,吃山珍海味。知道那是人家的命。认命了,心就安静了。
四取之不来
(一)强求不得
换句话说命里不归于你的,你是费尽心机,千般估计也得不到。
在当今社会中,我在报纸新闻曾听过许多新闻故事证明这个道理。有一新闻报道说,某副市长在就任的路上遇事故而亡。又有某镇长在办公室猝死。皆是射中无此官位也。古人云:“一官一职,各有义命。义命当有,缺乏尴尬。义命若无,只做一日也不可得。”斯言不虚也。
进一步讲,理解这些道理,自己在日子和工作中就会处理好财富和职位职称这样一些问题,知道怎样趋吉避凶,过美满美好的日子。譬如说自己竞选副校长,被或人告状而落选。自己心中理解射中无此官位,要是有官运谁也损坏不掉,因而对告状之人不要仇恨,搭档联系处理好。这个道理,憨山大师在《感应说》曰:“吾固有之富有功名,而为人所损坏者,则疾怨其人,深恨其事,殊不知我之福量所包者止此。其损坏者,皆非我分之所宜有,亦或少欠彼人而失之。认为忧者,则反自怨自艾,致使结冤而不解者,过也!”
总起来说,理解财富和官职的因果,“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就会不会再妄求,日子美好安心,富有过富有的日子,赤贫过安贫乐道的日子。
(二)人力而发 必有后患
印光大师劝诫咱们:“凡发科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 “发科”科举考试应试得中。“发甲”科举考试,考中甲等。用现在的话说便是升官了。
假设不信古圣先贤的教导,硬去妄求,不择手法地去寻求财富和官职。寻求成功了,假设没有灾害,那阐明是你射中应该有的财富和官职,你只不过是提早享用了。可是由于你的手法不合理,现已把你射中的财富和官职现已打折了,得到的财富和官职或许至多是射中一小半。你自己不知道,要是让财富和官职按照时刻天然来,财富会更多,官职会更大。譬如说牡丹花按时节二月到四月敞开,天然敞开时刻能开一两个月,十分美丽。现在你非要在12月份冬季敞开,用温室大棚,用灯光照,用这些不符合天然规矩的办法,让它提早敞开,它最多或许半个月就凋谢了。由于这是违反天然规矩规矩的,是不持久的。人的命运也是有它的天然规矩,违反不得。
《易经》曰:“厚德载物。” 财富和官位是由德行感化而来的。用不合理手法得来的财富和官职,假设不是射中有的,便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太上感应篇》中清晰说:“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响马、遗亡器物、疾病唇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有心的人在日子和工作中时时刻刻都能看到身边发作的这些违反天然规矩而受恶报的实在比如。每天的新闻报纸上许多人的故事无时无刻不重复地证明这些道理,这些永恒不变的天然规矩。
五积德行善,改造命运。
(一)积德行善,有求必应。
积德行善可以改动命运是我国古圣先贤和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一起发现的世界本相,天然的规矩;不是说统治者拟定的法令规矩,逼迫人去恪守的。
当然人的命运不是不可以改,可是你要知道正确的办法便是积德行善。《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开示袁了凡具体的改造命运办法便是改正和积德行善。
关大眠在《梵学概论》说:“”法可以译作“天然规矩”,包括两层首要意思。一是全部天然现象中可见的规矩规矩。二是遍及的品德规矩;得道成佛之人如佛陀发现了这个遍及规矩的具体品德原则(须记住佛陀发现了“法”,而不是创造了“法”)。生命的每一方面都受到法的辖制,天然规矩支配着日升日落、四季替换、星移斗转。在品德次序方面,法显示于业力规矩之中,这个规矩便是人们品德行为的好坏影响人们此生和来世的日子。具体说,按照品德的规矩的要求去做的人就会得到美好,满意和摆脱;忽略或违反这个规矩的人就会导致轮回中无穷无尽的苦楚。”
In the cosmology set out above, karma functions as the elevator that takes people from one floor of the building to another. Good deeds result in an upward movement and bad deeds in a downward one. Karma is not a system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meted out by God but a kind of natural law akin to the law of gravity. Individuals are thus the sole authors of their good and bad fortune. (英?关大眠著《梵学概论》第37页)
[译文]:在咱们这个人间,业力的功用像一个电梯把人从一层运到另一层。好的行为导致人上升到高层次;而坏的行为把人降到低层次。业力并不是由天主拟定的一套奖赏和赏罚规矩;而是类似于地球上的重力规矩的一种天然的规矩。每个人是自己命运的操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换句话来说,便是作茧自缚;因果报应,谬误百出,这便是业力运作的规矩。
(二)印光大师说:“积阴德以转天心。” 清丹徒钱邦芑曰:“俗人总有通天效果,终究何能与定数争衡;然惟阴骘一道,必可拯救定数。昨行今效,早行晚效;冥报最速,神鉴极显。此莫捷之路也。有心者,一试便知。”《文昌帝君阴骘文》更是清晰地告知咱们:“百福骈臻,千祥聚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了凡四训》曰:“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假设你做了各种善事如捐款,救人等等;他人都知道了,上了报纸电视,得到表彰;那么你修的积德行善就报掉了,就没有了。这些荣誉和他人的敬重便是作积德行善的果报。可是,假设你协助他人做了大善事,谁都不知道,这叫阴德。阴德的力气特别大,可以化解射中的劫难,改动你的命运;有灾消灾,无灾添福。
(三)儒家经典《中庸》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四个“必”字。非必之于苍苍冥冥,无声无臭之天。乃必之于吾心,所谓无不自己求之者。祸福善恶,唯心自召,法网恢恢。
(四)信者有福,行者得福。
积德行善改动命运两个典型的比如。
1明朝的袁了凡。袁了但凡一个改造命运的典型比如。神算孔先生,“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中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总算正寝,惜无子。”后在南京栖霞寺遇见云谷禅师开示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而且教他具体的改命之法:改正和积德行善。他事必躬亲,勇猛精进。后来命运全改动了:一是没有儿子的命,可是他生两个儿子。二是官职变大了,射中的四川一大尹,提升了成宝坻知县。三是寿数延伸。五十三的寿数变成七十四,延伸二十一年。这都是他自己改动差错和积德行善的果报。他把他终身改造命运的阅历写成《了凡四训》教育他儿子。
《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的一段话是改造命运的真理,咱们必定要细心领会。“全部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品德善良,亦得功名富有;表里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表里双失,故无益。”
《了凡四训》好,印光大师终身竭力的发起,咱们也知道好,为什么不得受用?不可以像袁了凡那样把整个命运都改动过来,实在在终身傍边有求必应,求儿子得儿子;求富有得富有;没求寿数,寿数也延伸了21年。有求必应!为什么你念《了凡四训》,仍是这姿态这么辛苦?你念的遍数不行!假设你一天念三遍,继续不断的念上三百遍,你看不相同了。你就知道在日常日子傍边应该要怎样修,修为所欲为,有求必应,不是求不到的,是你不明白理论、办法,如理如法去求,没有相同求不到的。
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怎样读书有着精辟深化的见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读书有必要成诵,真道学榜首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住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辞意、事物名件、创造相穿纽处逐个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重复,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清朝学者吕留良曰:“读书无他美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仅口耳成诵之谓。必且沉潜体会,重复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虽至于梦呓倒置中,朗朗在念,不复可忘,方谓之熟。”又云:“盖涵咏熟久,人书相合,习与性成,自能为我所用。”的确如此,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云:“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天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此刻正是《易经》所说的“精义入神,致使用也。” 换句话说,到达学致使用的境地了。
假设想取巧,每天在佛面前烧几枝香,磕几个头,供几支蕉生果,就什么都求到了,这是哄人的,那是不如法!所以它有理论,它有办法,你懂理论、懂办法,有求必应。古圣先贤对得起咱们,咱们孤负了他们,这些典籍摆在面前,不愿去读,不愿细心去读,这是孤负古人。
2四川报国寺的昌臻法师
他给咱们叙述了他改造命运的阅历:我十二岁时,祖父、父亲带我去请闻名相士王玉溪看相。王有学识,有作品。他看相作出判别后,总要写一份他的判别并盖章后交给求看相的人保存,以示负责任。其时传说他作出的判别就如象法庭的判决书那样,断存亡如神。他判定我要短寿,活不过十五岁。从此家里老一辈们教我念“大悲咒”和观世音菩萨名号,常劝诫我要随时将“死字顶在头上”,并为我做许多放生等积德行善。一起外祖父还常常用他年青时的一段阅历教育我,教育我要建立改造命运的决心。
我外祖父于清朝末年在开封参与举人考试,考试完后,有一天上街漫步,看见街上有不少看相算命的,很热烈。所以他探问:哪一家算命最好?旁人告知说:北京的庆云子是最好的。他一看庆云子的门前排着长队,所以便去排了起来。轮到他进门后,一位貌古神清的老者看了他,说了两句话,榜首句话是:祝贺你,你这回考中了。第二句话是:你要短寿,活不过36岁。说完这两句话后就叫交钱走开。外祖父一听,认为只不过是些江湖骗术,还懊悔不该来算命。回家后,也不再将此事放在心上。谁知等候约两个月后收到告知,考中举人。这一下他才忽然感到惊慌:庆云子已然能断准考中举人,短寿也难逃脱呀!这时他的父兄教他造命之学,要他发好心、积积德行善。并拍一张相片将这事和自己发的愿写在上面,挂在书桌旁,随时警省。这样做后,心里结壮,逐步不怕了。到他36岁生日那年,几位老友约他乘滑竿去外地玩耍,行至半途,所乘滑竿双侧均忽然折断,将他重重跌在地上,突然觉悟:已转重罪为轻报了!我回忆往事,今日能活到87岁,实出意外,深感佛菩萨加持,爸爸妈妈的扶植!唯有细心持戒修行,活跃弘法利生,以报四恩于假设。一起愈加坚信“相由心生,相随心转。”
六念佛成佛
这一句话里边,有一个更深的意思,便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多菩萨都不知道。
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往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全部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全部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间。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穿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古今多有深化经藏,顿悟自心,于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造成的也。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挠矣。以此法门,乃十方三世全部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序》)
假设菩萨知道了,我信任,他会跟莲池跟蕅益大师相同,全部放下,厚道念佛。莲池大师、近代的印光大师,晚年就一卷《弥陀经》、一句佛号,其他的通通放下了,由于他们实在懂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这个道理很深。其实,佛在大乘经里边讲的的确是不少,仅仅咱们读经的人,忽略了、粗心了。
佛常说:“全部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万法唯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经论里边说得更多、更具体,都是归结到“心生万法”。由此可知,想法重要。咱们心里念佛,佛的境地就现前,念菩萨,菩萨的境地就现前,想法重要!所以念佛法门,讲办法的是《十六观经》。《十六观经》里边,从榜首到第十二都讲观想,说了这么多。这就阐明,咱们想什么就会变什么样的境地。想佛就变佛,所以念佛就成佛。可是念不是口念,口念心上没有,没有用,便是人家挖苦的“喊破嗓子也徒然”,没有用途。
念,是心上真有。咱们我国的文字,的确是充满了高度的才智,这是世界上其他几个国家民族所没有的。咱们的“念”字,是“今”、“心”,现在你心上有,这个叫念。心上真有就叫念,念从心不从口。咱们心上有没有佛?咱们心上有没有神仙世界?莲池大师在《竹窗漫笔》中说:“世人稍利根,便小看念佛,谓是愚夫愚妇阴谋。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简直?今念念思忆五欲,不认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
大势至菩萨告知咱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古德曰:“初时偶尔牵强回忆,曰忆;后时持久熟脱缘念,曰念”。可见得念比忆的功夫要深,初学的时分这是忆,便是常常想起来,到今后这不想天然现前,这个叫念。所以念比忆功夫要深得多。念是心上真有,公然可以做到“忆佛念佛”这四个字,阿弥陀佛跟你就没有边界了,便是一体了。这便是咱们常讲的佛力加持。佛力是遍及的、是相等的,咱们心上有念、有忆想,咱们就接受了,就跟他合而为一了。咱们不忆不念,是咱们自己有一个排挤的力气,不是他不加持,是加持不上,咱们排挤的力气把它抵抗了。
咱们心里头念什么?念“财、色、名、食、睡”,念这些。佛说:“财色名食睡,阴间五条根。”你看看,他不念佛,他念阴间,将来怎样会不到三途去?由于你心上有阴间五条根,“财色名食睡”。你心里头真有这个,心上真有,那叫念。咱们要好好想想,检讨检讨,咱们到底在念什么?口里念佛,心里念阴间,心的力气强,口的力气单薄,当然强者先牵,就先到阴间去了,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不是佛不灵,不是佛的办法欠好,咱们彻底错会了意、错用了心、错修了行,所以果报恰好是相反的,是这么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