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华夏生活网行业资讯正文

书法三理笔法字法规矩

2019-11-12 19:10:36  阅读:2843+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一、笔法之理

执笔虚宽且活焉,全身力气注毫端。勿涂勿扫成于写,有按有提有方圆。千古中锋神至上,八方使转意为先。求形求质毋飘滑,讲法讲规讲天然。笔法之理有两个方面:

一是执笔之理:执笔之理在势法之理之中;

二是运笔之理:运笔之理主要有逆起、收回,中锋用笔及提按使转等。

1、笔法之理之执笔

势法是讲书写的姿态和握笔的办法。不论是身法,站、坐、蹲,仍是腕法,枕、提、悬,仍是指法,二指、撮管、拨镫、五指法。这些法的发生,根本都是约定俗成的。其势法之理便是一条,一切都是依据人体生理条件为便于运笔和发力而定的。如执笔法,一般都用“五指执笔法”。

擫、押、钩、格、抵,便是依据人的手有五个指头及其生理条件而发生的,说白了,便是执笔中的五个指头的分工。各干什么,各担任什么使命,使得笔在手中便于工作,便于发力,便于书写,写出所需求之美的书法艺术来。

(1)擫:用大拇指上节端克制住笔管;

(2)押:用食指第一节端压住笔管,使之与大拇指之力齐等抗衡,捏住笔杆,并能搓转其管;

(3)钩:用中指上节端钩住笔管,能使笔管朝内(下)运动;

(4)格:用无名指指端紧贴笔管,顶住中指向内(下)的钩力,使其笔管能向外(上)运动;

(5)抵:用小指抵住无名指,起其辅佐效果。这样,五指分工清晰、合理,在运笔过程中各司其职,五指合力使得笔杆在手中能上下左右运动自如。

2、运笔之理

(1)逆起收回,藏锋之理。

这表现着我国人一种传统的宛转之美。在书法技法中有句名言,“无往不复,无垂不收”,此谓“八字真言”。为何要“逆起”?为何要“收回”?实质这是一种“折回运动”。

a、力学原理所至。

如向上抛物,则要先下(蓄力)然后向上抛(发力);又如打拳,要先缩(蓄力)然后向外伸打(发力);再如回身,右转,须先左然后右,左转,要先右然后左。只要这样,才会有力气;

b、我国人的传统性情涵养所至。

我国人考究宛转、稳健,而忌讳崭露头角,火气过胜。宛转的性情,必定是宛转的审美观念。逆起收回的用笔,带来了“藏头护尾”的宛转之美。

(2)中锋用笔,毛笔锥形之理。

显现一种立体美感。关于中锋用笔,也有一句名言,“中锋用笔,千古不易”。写字为何需求用中锋呢?一是毛笔的结构所至。毛笔为圆锥形,其毛是一层一层卷起而成,当醮墨后,中心、锋尖含墨就多、就浓,边际、副毫含墨就少、就淡;二是宣纸性质所至。写字一般都用宣纸,其主要特性是化水性好,如写字用中锋,则笔画中心的墨色最浓最黑,两头边际的墨色就淡就浅。这样的中心黑边际淡的笔画,就显现了一种立体感之美。

为了使在行笔中坚持中锋不变,在写横折时,在转机处须提笔调锋,在写弧形转弯时则须笔杆自转调锋。这种提笔调锋、自转调锋转机,和人走路拐弯是相同的道理,人拐弯,人身有必要随之改变调向而行,始终坚持面部朝前而行进。

(3)提按使转,调锋之理。

显现着一种节奏之美。在运笔写字过程中,是笔笔有提,笔笔有按,有提就有按,有按就有提。有提、有按、有节奏地运笔谓之“写”。这是我对“写”下的界说。这也是“写” 与“画”、“划”、“刷”、“涂” 的差异。

怀素《自叙帖》

在写的过程中为何要提、要按呢?

a、转机调锋的需求。

转机时要将笔提起来,调锋后再按下去而行笔。不然笔锋就调转不过来,坚持不了中锋行笔;

b、逆起收回的需求。

横画逆起时,笔锋先向左入纸后即折转笔锋下按然后向右行笔,横画收回时,先提笔,然后下按回锋收笔。不提不按是无法做到“逆起收回” 的;

c、行笔中“好事多磨” 的需求。

这个“好事多磨”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特征,也是我国书法赋有节奏、韵律感的特征。如诗的起、承、转、合,从文字内容到平仄格律都是“好事多磨”。歌曲也是如此,词也好、曲也好,都是“好事多磨” 的。在书法方面,这个“好事多磨” 在美学意义上,从一点一画到一字,从一字一行到一篇,都表现着这个关闭国际内部的循环往复活生生的形象,尤其在运笔之中,有提有按有韵律就美不行言,无提无按无节奏就无美可言。

以上讲的是笔法之理。在运笔的技法之中,一要精确,即根本运笔动作要精确;二要有力,即运笔要有力度;三要流通,即运笔要天然,不装腔作势;四要生动,即赋有改变,赋有神韵。

二、字法之理

字体如人品亦同,规整对称且均衡。右伸左缩风神美,外放中收兴趣浓。点画照应情切切,交叉避就暖融融。下松上紧黄金律,心正书精一脉承。字法之理可从一个字的上与下、左与右、内与外、笔画与笔画之间、整个形体五个方面来讨论。

(1)上紧下松,修建透视之理

表现了一种崇高之美。上紧下松,这是一个结字准则,比如“高”、“青”、“集” 等,都要上部写得紧,下部写得松,再如“三” 字,三横的犬牙交错,上短下长,疏密纷歧,要上密下疏。这种上紧下松的准则,是借鉴于我国古修建浮屠的一种方式美,显现出一种重心平稳之美感;二是从透视角度上讲,上紧下松显现出一种巨大雄壮之美,犹如你站在一栋十层以上的高楼之前,仰视其楼,便是上紧下松的感觉,给人一种崇高之美感。

(2)左敛右伸,欹侧之理。

显现一种动态之美。左右对称是求得平衡最简略的办法,可是过于对称即会处于单调、板滞,所以,字不行写得过于对称。犹如人照相相同,正面像板滞,不好看,没什么美感可言,故一般都喜爱照旁边面象。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造型要表现出运动,才有生命。”同理,写字要写成一种欹侧式,以显现出一种动态,才生动、有生命。

为什么又要左敛右伸的旁边面呢?由于人们看东西,总有一种自左而右顺次环视的习性。字,左敛右伸,便是向左的侧式,这就使得与赏识人的视力正面相迎的局势。要知道,没有以反面迎客的不礼之仪。比如“来”、“求”、“表” 等,写得左敛右伸欹侧式,显现一种动态之美。

(3)内聚外展,平衡对称之理。

显现出一种放射之美。古人云:“中宫收敛,外画扩展”、“八面拱心”。当今许多人练字就采用了“米字格”、“九宫格”、“回宫格”,也阐明字的中心和外围点画散布是不等的,这种“中聚外展” 是汉字结构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显现出一种平衡对称之理,一种放射之美。

对称、平衡是人们视觉对美的一种寻求。视觉研讨标明:人的大脑视皮层区,相当于一个物理力场,其间所包含的力的散布,总是趋向一种最规矩、最对称、最简化的结构,由此到达视觉平衡。汉字这种内聚外展的结构,正契合人的视觉平衡要求,且又有一种放射性之美。比如“米”、“大”、“江” 等,有的笔画由字心向外发射,有的笔画又由外向字心聚合,这种双向运动,显现出一种放射性之美,犹如人的眼睛相同,目光灼灼,光华四射。

张旭《古诗四贴》

(4)点画照应,笔顺之理。

表现出一种情感之美。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画,则为“笔顺”。笔顺是人们依据生理条件,依据字的笔画、字的结构等,经过长时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种程序,这种程序是约定俗成的,也可说是随写的时序而发生的。假如你要问个终究,那你就从下往上、从右到左去写字,看是否随手。写字,只能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笔顺笔顺,以“顺”为要诀。写起来随手、顺利,看起来顺眼、顺心。

为什么看起来“顺眼”?由于“笔顺”就造成了一种“笔势”,如写“美”、“人”、“心”等,从第一笔到第二笔,从第二笔到第三笔,一笔接一笔,其间就有一种“笔势”,这种“笔势”就有一种“你呼我应”的情感。如你叫我不该,要么便是耳聋,要么便是无情。所以说,点画照应,有一种情感之美。

赵孟頫名著《闲居赋》

(5)方块字形,黄金切割之理。

显现出一种形体之美。我国汉字是方块字,然正方形是被称作“最客观的根底平面”。假如汉字都写成真实的正方形,就会显得板滞,无美感可言。在汉字傍边,真实的正方形是很少很少的。据计算,如“口”、“回”、“田”这样的正方形字只要四十来个。绝大多数的字,即70%以上的字形为长方形。而黄金切割份额的长方形是最美的形状,即宽: 长=0.618。有人作过计算,《毛公鼎》大篆,75%为黄金形。《泰山刻石》小篆,67%为黄金形。《兰亭序》有73%的字为黄金形。《乙英碑》这种隶书都有60%的黄金切割形。

《毛公鼎》

为何黄金切割形最美呢?究其原因:

a、是人的审美经历所启示。0.618是个美妙的数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为美的份额。人们研讨证明,世界万物,但凡契合黄金切割律的总是最美的。所以,日子中的许多日用品,总是把它规划为黄金形,如纸张、书本、钞票、电脑屏幕、电视屏幕、手机、许多家用具等等。

b、是人的性灵所造成的。人体自身许多地方的份额便是这种黄金切割份额,人的喉头、肚脐、膝盖、肘关节便是黄金律四个切割点。人体,但凡契合这种份额的是最美的体形。因而,咱们写字不论是欧、颜、柳、赵楷书,仍是行、草、篆等都将其写成黄金比的长方形,是最美的。

苏轼《赤壁赋》

三、规矩之理

成篇结字意为先,真假相生出天然。密不透风疏跑马,权衡是非要周全。相承起复中和美,改变参差气脉连。印置篇中红一点,墨花满纸似云烟。

书法有三要素,笔法、字法、规矩;规矩也有三要素,文、款、印。在这里只讲包含三要素在内的全体布白,不谈文、款、印的详细规矩。规矩的根本准则要求,我认为是:真假相生,相承起复,参差改变三个方面。

王羲之手札《丧乱帖》

(1)真假相生,辨证之理。

显现出我国传统艺术的中和之美。在规矩布白上有一句名言:“计白当黑”。有字处为黑,无字处为白。但有墨处是字,无墨处也是字。换句话说,有字处为实,无字处为虚,黑处为实,白处为虚。这种黑与白、实与虚、密与疏、浓与淡等等都是一对对对立。

怎么按审美观点处理好这些对立,组织好文、款、印,运营好黑与白,到达真假相生,极为重要,这是规矩布白的中心。如过于实,则臃肿蠢笨,如过于虚,则轻浮乏力。只要真假相生,辨证一致,才干表现我国人传统审美观念的中和之美。舒缓自如,新鲜隽逸。

(2)相承起复,行气之理。

显现出一种韵律之美。书法是随时序而发生的,又是以空间方式而存在的。这种时序性有着连续性、不间断性的特征。在书法述语中称之为“行气”。前面讲到的“笔顺”,是根据生理条件,并且也是因写的时序而发生的。“笔顺” 发生“笔势”,点点画画,一笔接一笔,顺时而出,顺势而出,有次序、有节奏、有崎岖、有徐疾、有轻重、有韵律,相承起复,形成了天然的活动之势,势来不行止,势去不行遏。这种笔顺笔势,且与书写者的心律和呼吸具有同步性。所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定具有一种韵律之美,赏识她,犹如倾听一支动听的歌。书法,的确是无声的音乐。

(3)参差改变,艺术实质之理。

显现出一种生动之美。改变是一种遍及的天然规律,世界间的万物都在不断地改变着,有改变就有开展,我国书法史便是一部“变”的前史,学古变古,学法变法,单就草书就有“三变”,隶书变章草,楷书变今草,今草变狂草。善变者活,少变者呆,不变者死。古今纷歧法,千人纷歧体,这才是最高层次的书法艺术。书法是艺术,艺术是无法重复的。如能够重复,那便是美术字了。

怀素成为“草圣” 的诀窍是变古出新,有法无拘。再看王羲之,他脱节章草隶意,建立行草新格局,而成为了“书圣”。他的代表作《兰亭序》,也是突出了一个“变”字,笔法林林总总,字体各具各形,全文五十四处有重复的字,可形状是多姿多彩,如二十个“之” 字,七个“以”、“不”字,都是笔法各异、结体不同,这也是《兰亭序》最具魅力之处。有改变,书法艺术才生动,生动的书法艺术,才富于生命力。

书法艺术,志在求变,应万变不离其宗。一不能脱离“汉字”,二不能脱离“笔”,三不能脱离“写”,四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五不能脱离艺术的实质—“美”, 总归不能没有“书法味”。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