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华夏生活网行业资讯正文

南开大学校长涉学术不端气功治癌黑料被扒假论文自审自发

2019-11-20 19:11:07  阅读:8199+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原创首发 | 时代周报(Timeweekly)

文 | 马妮

近日,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被曝40余篇学术论文涉嫌造假。这消息引爆了中文互联网。

因为曹雪涛不但是大学校长,还是世界级的免疫学家,曾是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被称为“全国最牛博士生导师”。

事发后,有媒体挖出曹雪涛与叶天星等人曾于1989年合著“气功外气可阻止肿瘤生长”的论文。

今年恰逢南开大学100周年校庆。事发前两天,曹雪涛校长还在报告会上勉励道:“青年学者们,要做爱国奋斗、诚实守正的科研人。切不可投机取巧,虚夸浮躁,绝不能伪造、篡改、抄袭触碰科研的‘红线’。”

1

曹雪涛是谁

今年11月16日,曹雪涛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这是继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后,获得的第4个院士头衔。

1990年,时年26岁的曹雪涛以一篇《白细胞介素Ⅱ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让专家评委“拍案称奇”,专家认为已达到博士生毕业水平,凭借这篇论文,曹雪涛顺利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目前这篇论文暂时没有找到公开发表的记录,另外一篇课题倒是成功发表,《气功外气的抗肿瘤作用及增强免疫功能》。

实验竟然还.....挺能骗外行?

28岁时,曹雪涛从讲师破格提升为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3岁自己一手建立的实验室成为全军重点实验室。

41岁时,曹雪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其指导的12名博士生入选全国优博,圈内更称他为“全国最牛博士生导师”。

2011年,曹雪涛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2015年兼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2017年当选美国医科院院士。第二年,时年53岁的曹雪涛接班南开大学校长至今。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上公布的立项数据,曹雪涛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总经费达到24430.44万元,这中间还包括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金额为19000万元,该项目名为“天然免疫与炎症疾病”, 依托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2

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该事件的揭露者为伊丽莎白·比克(Elizabeth Bik),此人曾是一名微生物学家,在斯坦福大学担任研究助理。她的论文《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bacterial microbiota in the human stomach》根据NCBI的数据,曾被引用864次,能够说是一位小有成绩的学者。

她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州福斯特城的Astarte Medical的科学总监,以及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uBiome的科学和编辑总监,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相关知识。

在15年的研究生涯里,比克一直用周末的业余时间调查微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图像造假行为。自2014年起,她以一位无偿志愿者的身份全职从事这份工作。据《Scientist》报道,在过去的五年里,她已经花了大约5000个小时来检查论文,并在20000篇论文中发现了约800篇有图像操作痕迹的论文。以这些线索为基础,她筛选到同一作者的其他论文,其中发现三篇论文是由曹雪涛教授所撰写的,早在5年前的2014年她就曝光了这些发现。

最近一段时间,比克查看了更多曹雪涛教授的论文,发现又有20篇左右存在“图片相似”的问题。比克便开始在“科研打假网站”PubPeer上发帖,直到后来她才意识到曹雪涛教授是中国顶级科学家之一。

比克的推特截图

2016年,她与其他两名研究人员,法瑞克·方和阿图罗·卡萨德尔一道,在《mBio》杂志上公开了他们对超过2万篇文章的研究成果,其中,有超过2000篇文章含有有问题的图片。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导致数十篇作品被撤稿。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卡萨德沃称比克“在发现数字问题的能力上很有天赋,并知道如何通过观察数据来发现重复或裁剪问题”。

也就是说,发现曹校长的实验图片问题仅仅是比克众多工作的一环,同样在11月被再度炒热的还有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安纳马莱大学大量剽窃的行为。比克发现,该校发表的200多篇研究论文都不是原创的,这中间还包括14篇由副校长撰写的论文。

印度媒体曝光安纳马莱大学的造假抄袭事件

比克发现,该大学教授和学者在2004年至2019年期间发表的大量研究论文存在造假迹象。相关论文已在各种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她在推特上写道:“就我所知,这是独一无二的。我在所有可能的国家看到过论文,但我从未见过如此集中在一所大学的论文。这个集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不涉及一个作者。这不是一个坏苹果。许多教授一直在这样做,我汇编的这份名单早在2004年就已经发表了。”

在其个人推特上,比克也遭到了辱骂和质疑。一位用户公开辱骂比克:“你一辈子也达不到曹教授的成就,你这个老鼠。”对此,比克也多次强调,她对图片的“疑问”没有质疑和针对任何人的意思,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最终的结果仍待主管机构的调查和作者本人提供的原始实验数据。面对辱骂她也无奈的调侃自己,希望“老鼠”在他们的语言中是一种赞美吧。

3

实打实的属于曹校长

根据公开资料,曹校长以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Immunology、Cancer Cell等发表SCI论文230余篇,引用1万余次。

通讯作者意为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最重要的是,他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对文章的可靠性负责。在实际操作中,相比第一记者,通讯作者往往被认为是研究成果的所有者。

也就是说,这230篇论文,实打实的属于曹校长。

有很大的可能是曹校长指导的博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犯了错,但曹校长依然是这份研究的所有者并对此负责

比克谨慎的强调:仅仅是实验图有问题,并不一定是学术造假,是否造假还有待期刊以及作者所属研究机构进一步调查。作者能够最终靠提交原始的图或影像,以证明看起来重复的照片实际上来自两个不同的实验,或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图像,有时可能只是一个“诚实的错误”导致的图形重叠,或很多情况是草率的工作导致的。

一位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血液与肿瘤科研究员匿名表示:“从曹雪涛教授这些实验图片来看,在流式细胞点状图出现这种重复和吻合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部分图片看起来是多次复制粘贴的结果,不太可能是不小心弄错的。”

比克推特发出的“过于相似”的实验结果

根据《南华早报》报道,有图像问题的论文数量可能超过50篇,时间跨度从2003年至去年,曹校长在第二军医大学和浙江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时的成果为“重灾区”。

比克重点强调了2008年,曹教授担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时出品的一篇论文,她在推特上写道::“每个测量细胞的面板都应该有一组圆点,但有些面板似乎有相同的圆点,这在生物学实验中是没有的。”

国内的学者们也对遭到质疑的文章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其中也发现了旋转后完全重合的细胞实验图。

4

为何会发生

大规模的实验图片问题的发生,其中甚至包括在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会不会是期刊的审核出现了问题?

曹博士遭到质疑的论文《The STAT3-binding long noncoding RNAlnc-DC controls human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发表在2014年的《Science》上,该期刊可谓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在这篇论文中被发现很明显的密密麻麻的数据点重合,曹博士也在深夜2点进行回应:“这是我搞错了,我们检查了原始数据,画了个新的图。”

对于质疑的回应

为什么公信力强如Science,也会让有问题的论文出版?

首先是检验难度问题,生物科学领域,几乎每一篇论文都需要大量的实验,高额的经费保障,这也决定了,Science作为一个期刊,并没有能力按照判断实验真实性的标准——重复实验来对每一篇内容进行仔细的检测。

在稿件审核方面,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的流程都是相似的,首先由编辑判断稿件的价值,这个价值包括学术价值、受大众欢迎的价值以及是否具有跨学科的理解性价值等等。其次,编辑将选好的稿子发给审稿人,也就是俗称的“同行审议”,一般一篇稿子会发给2到3个审稿人,特殊情况下仅发给一个审稿人。

自然杂志的官网截图

根据《Science》官网,稿件交付给审稿人后,审稿人需要在1到2周内对大多数论文做出回复,特殊情况下,会增加2个工作日的“交叉评审”,也就是可以观看其他审稿人的意见。理论上,根据顶级期刊们的官网,同行审议员的身份是保密的,但清楚地强调了其为“同学科”的科学家。

考虑到顶级科学家的数量和互相之间的熟悉程度,“互相审议”、“学术圈”、“人情关系”也屡见不鲜。

例如,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皮艾罗·安维萨于2001年和2003年分别发表两篇论文,其研究主要基于“心脏中含有可再生心肌的干细胞”这一观点,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顶级刊物《自然》和《细胞》杂志上。开启了可再生心肌至少长达十年的研究周期,他本人主持各种项目高达110个。

直到2014年,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心血管生物学家杰弗里·摩尔肯丁课题组首次用遗传实验证明,小鼠心脏中的c-kit细胞几乎从未产生新的心肌细胞。这才判定安维萨的实验是虚假的。

十余年间,安维萨借所谓的“心肌干细胞”之名申请的基金超过5000万美元。各个国家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总投入更是远超于此,十几年来,数不清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实只是基于一个造假的实验。

皮艾罗·安维萨通过篡改数据,获得了最初的研究成果

同时,审议员们仅拥有最多两周的时间,而面对的论文很可能是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博士生5年以上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审议时,几乎不可能以“重复实验”这一标准来对实验进行全方位检查。况且,自然科学的实验大多基于非常大的规模,需要大额的经费,审议员们并不具备这样的物质条件。另外,审议员们还有自己的研究工作要做,花费在审议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当有限。

指望Science重复曹校长的每一个实验,核对每一个实验数据,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不可行。

最后,在审议员们完成审议后,最终是否发表的决定权仍然在编辑手上,并且对审议员的审议内容保密。也就是说,编辑们有可能在审议员们发现问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发表。

另一方面,发表曹校长论文的一些杂志,本身就由曹校长担任主编或编辑。被质疑的47篇文章中,发表在曹校长担任主编的《Nature》子刊《Cellularand Molecular Immunology》期刊中的有6篇,担任审议编辑的《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中的有两篇。

例如,曹校长担任通讯作者的《HSP70L1-mediated intracellularpriming of dendritic cell vaccination induces more potent CTL response againstcancer》就发表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下。理论上,有可能在同行审议有争议的情况下,文章仍然发表。这篇文章遭到质疑后,第一作者表示:复制错图了,马上联系刊物编辑改正。

这也是PubPeer网站存在的意义,审议员们苛刻的审议条件以及编辑决定制让许多文章有可能在发表后仍然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此类网站可以让所有学术从业者更为详细的发表他们的“审议”结果。

基于此,科学研究引入了“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的意思是,基于学术上的诚信,对于发表的论文是持信任态度的,相当于“无罪推定原则”,后人可以非常放心地去相信论文中所使用的数据和得到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这才是科学之所以会进步的原因。而一旦学术诚信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信任度就会从100%跌到0。

也就是说,目前学术界对研究者的约束基本上靠“自觉”,希望研究者怀有对科学进步的憧憬之心,以及对自己名誉的珍惜,远离学术造假。

5

各方回应

目前比克公开质疑的47篇学术论文中,其中有10篇是在曹教授当选院士前发表的。

11月17日晚,曹雪涛被质疑论文所涉及的相关作者也开始在PubPeer网站上回应Elisabeth Bik,他们对一些论文图像相似的问题给出了解释,对一些则表示是准备结果时出现了编辑错误,并已联系期刊尝试修正。

11月18日凌晨,曹雪涛本人在pubpeer网站发表回应。“我对(涉及到)的这些出版物所得出的科学性结论的有效性,以及我们工作的可重现性仍然充满信心。然而,作为实验室的把关人或领导者,任何失误都是没有借口的。我将以此作为宝贵的学习机会,不仅在促进科学进步方面做得更好,而且在维护科学的准确性和诚实度方面做得更好。”文中曹博士还感谢了比克的工作。

同日,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回应媒体时表示,中国工程院会针对网络反映曹雪涛院士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而通讯主管单位,第二军医大学,截止发稿,还没有对此事做出回应。

也就在这风口浪尖上的时间点,曹雪涛校长又发表“顶级论文”了。

11月18日,曹雪涛团队在免疫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nducible degradation of lncRNASros1 promotes IFN-γ-mediated activation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by stabilizing Stat1 mRNA 》的研究论文。据称,该研究在先天性免疫领域取得新进展。

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时代周报(Timeweekly)

编辑 / 沈寂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