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喷嚏、咳嗽一声、开怀大笑,这些日子中再一般不过的瞬间,对一些女人来说,脸上却写满了“为难”——由于她们每做一下这样动作,下面就会情不自禁地漏一些尿出来。
有过憋尿阅历的人都知道,在尿憋的得很急的时分,稍不留意或许就会“漏尿”。但咱们今日要讲的不是暂时漏尿的状况,而是常常在做咳嗽、大笑等腹压升高的动作时的漏尿,在医学上叫做“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女人的难言之隐
压力性尿失禁有多费事呢?就像终年关不紧的水龙头,滴滴答答,需求拿盆接;而她们,只能终年和阿姨巾乃至是纸尿裤相依相伴,大笑、咳嗽、跑跳、箭步行走都得小心谨慎,有的人乃至严峻到躺在床上翻个身都会尿失禁。
也不敢出门,不敢和他人往来,使得一些原本很开畅的人也逐步呈现了焦虑,懊丧,郁闷等等的不良情绪,所以压力性尿失禁还有一个别称叫“交际癌”,是极度影响女人交际活动的疾病之一。
传统观念强的女人会觉得这种病难以启齿,所以许多患者都挑选了静静忍耐,惧怕被讪笑。乃至有人觉得,这便是生完孩子和变老形成的“自然现象”,去了医院也没用。
据统计,我国成年女人中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高达18.9%。也便是说,每100个成年女人里就有19人存在“一咳嗽就漏尿”的状况。在50~59岁的年纪段,发病率更是高达28%[1]。
所以,各位饱尝压力性尿失禁困扰的女人们,你不是一个人在战役,更不用感到羞耻。
压力性尿失禁
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女人自身从解剖学视点来说,由于尿道行程过短,自身更简单漏尿。
而形成压力性尿失禁的,有三大风险要素——肥壮、怀孕临产、变老。
其实很简单,打个比如,咱们的肚子就像一个大的塑料袋,塑料袋最底下的“封边”便是咱们的盆底肌群。
你日常都是用塑料袋来装一些米和生果,一向用得挺可靠的。成果今日一瞅,“哎,今日超市白菜促销大减价”,你一快乐,多加了好几颗大白菜进去,你说这塑料袋还撑得住吗?可不就把封边撑破了,是不是得漏米?
肥壮和怀孕临产是压力性尿失禁的两大风险要素。你自己肚子里原本的“东西”就重,就像“把白菜塞进塑料袋”,盆底肌说“我太难了”,兜不住了,然后就漏尿了。
别的,变老也是一大风险要素。跟着塑料袋运用次数的添加,袋子会渐渐的薄,越来越不经装。
人的盆底肌也是相同,跟着年纪的添加,盆底肌会渐渐的薄,压力性尿失禁的或许性也会随年纪添加逐年添加。再加上绝经后雌激素急剧下降,也会让盆腔的支撑结构松懈。
此外,打喷嚏、咳嗽、开怀大笑这一系列活动,都会导致咱们的腹压(腹部内的气压)增大。尽管这些要素不是导致盆底肌松懈的直接原因,但假如是缓慢病(如缓慢支气管炎)导致的长时间咳嗽,或许让腹压长时间增大,损坏盆底肌的弹性。
置疑压力性尿失禁,
做个自我测验吧
假如你常常“漏尿”、置疑自己有压力性尿失禁,能够用下面的3种办法自测一下:
1.压力测验
有尿意时站起来,用力咳嗽8~10次,看有没有尿液漏出?假如有,阐明存在压力性尿失禁。
2.指压测验
把中指和食指放在阴道前壁的尿道两边,向上举高膀胱,一起用力咳嗽,假如“漏尿”的症状不再呈现,则为阳性,阐明存在压力性尿失禁。
3.尿垫测验
先喝500ml白开水,在内裤中垫一片枯燥尿垫(卫生巾或尿不湿),进行爬楼、坐下和站起、咳嗽、原地跑步等活动,假如有尿液排出、并且尿垫增分量大于等于2克,则阐明存在压力性尿失禁。
怎样才干清楚自己的病况有多严峻呢?现在引荐的客观的办法是,穿戴一片尿不湿1小时,穿脱前后都称一下分量。假如增重小于5克为轻度;5~10克为中度;在10克以上便是重度了。
得了压力性尿失禁要怎样医治?
医治的办法根本遵从两个思路,咱们仍是拿塑料袋打比如:
1.换个健壮点的“塑料袋”
咱们我们能够经过运动来增强盆底肌群的力气,那便是“凯格尔运动”。
办法如下:缩短上提阴道和肛门,就像憋尿那样,保持3~5秒后放松,放松2~6秒后再重复方才的动作。接连做15~30分钟,每天重复3次或每天做150~200次。
练习非一日之功,这个办法重在坚持。坚持练习3个月到半年以上,才干看到显着的作用。至于作用怎么,我想你的另一半是最有发言权的。
假如比较懒、不想练,还有一种办法是经过电影响来添加盆底肌肉的力气,但一般不作为惯例引荐(究竟,谁也不想没事来“电一电”)。
别的,还能够用药物医治,如阴道部分雌激素医治,由于雌激素减退也是盆底肌松懈的原因之一。这个办法对绝经后的妇女引荐运用,能够缓解部分症状。
2.把“破口”补起来
关于以上办法作用欠安、或许症状严峻的患者,引荐手术医治。
可挑选的手术有尿道中段悬吊带术,经腹耻骨后膀胱颈悬吊术,阴道单切断细小吊带术,需求医生依据你的详细状况进行评价。
审稿专家:李琰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 女人压力性尿失禁确诊和医治攻略(2017)[J]. 中华妇产科杂志(5).
*本文配图除腾讯医典医学插画外,皆来自站酷海洛。
*本文内容为健康常识科普,不能作为详细的治疗主张运用,亦不能代替执业医生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一切,未经授权制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