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经济稳步的增长只有6.6%的消息,激起了无数争议。
深圳经济衰退了吗?这座“创新之城”发展的动力临近枯竭了吗?种种议论伴随着大家对深圳四十年变革的回忆,再结合对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畅想,凝聚成了复杂空前的话语结构。
一座城市能激荡出如此复杂的声音,想来也只有深圳能够做到。
毕竟“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定位,以及“省港澳大湾区引擎”的经济地缘,注定了深圳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中的不平凡。深圳发展的深层律动,清晰关联着无数人的未来。
在这次讨论里,无论看好或看衰深圳未来的经济发展,都会提到这样一件事:2012年,深圳GDP层一度退居国内第七,被天津和重庆超越。然而短时间GDP增速的下降,并没有影响接下来一个经济周期中的“深圳狂飙”。
是什么构成了深圳发展的基本盘?为什么深圳始终没有陷入“高速发展—突然停滞”的周期性增长陷阱中?接下来利好深圳的发展动力是什么?
如果绕开政策、文化、社会氛围等层面,去思考深圳为什么是深圳,也许会发现事情简单了很多。回到朴素的经济发展观当中,深圳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地缘区位+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而在过去一百年,人类先后三次兴建了著名的“湾区”,即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省港澳湾区。从前两次湾区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最直接得出“何以深圳”的答案
在百年时光中,三次湾区交汇在城市发展史的叠影里,我们大家可以听懂未来深圳,这座数字之城的真实不虚。
一百年,三个湾区
让我们先把目光回眺向历史。
“湾区”这个词,作为科技和金融的代名词,似乎听上去并没有一点古老的气息。然而事实上,如果从1924年美国电子通讯产业大潮开始算起,那么旧金山湾区的兴建确实即将年满百岁。
虽然在旧金山湾区和硅谷的辉煌中,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区位、大量硅晶片产业的涌入都功不可没。但在旧金山取代芝加哥成为”硅谷”的过程里,城区基础设施其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面向太平洋的良港,与旧金山积极修建的公路网络,构成了旧金山湾区独特的效率区位。工业产品、加工原材料,以及人才,都可以在湾区覆盖范围内,快速通过汽车往来,与港口形成联动优势。这种在当时领先全球的基础设施效率,逐渐成为了聚拢人才、企业和贸易网络的先决条件,直到后日的硅谷崛起。
而相比旧金山湾区至今只有700万人口的规模,东京湾区则在20世纪完成了人类建造湾区的真正大手笔。
覆盖两千万人口的东京湾区,在60年代后期完成了独立规划。此后开始了绵延半个世纪的建设工程。至今,东京湾区已经已经形成了覆盖日本一都三县,三座空港六座港口的产业经济城市带,成为了日本人口的聚集核心区,全国工业出口的产业中心。
而如果我们透过东京的人才教育、大型制造业、自然环境优势,去审视东京湾区为何能够聚合,会发现这是一座完全建立在轨道交通之上庞大城市带。36条轨道交通,支撑起了东京大湾区的联动性,人才可以分布在大东京范围内生活和工作。港口、空港、物流与制造业、研发机构可以高速互动,从而实现高精制造业出口的经济导向。城市体系与交通网络的现代化运营和高精密制造,是支撑东京湾区的灵魂。
如果说这两个湾区留下了某种经验,或许可以这样表达:湾区的本质,是对自然优势(良港)与产业集约优势(人才、制造、运输)进行的一体化改造。城市必须在基础建设层面利用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来对区位效率(包括交通、物流、商业、管理、通讯等效率)进行最大化释放。只有这样,一个湾区才能从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出高度融合的创新优势,构筑常态化、高质量的产业经济发展。
当100年倏忽而过,旧金山湾区陷入了每日堵车的困惑、东京湾区的基建基本停止,新定位新出发的深圳,又如何容纳最新技术,打开基建效率升级的大门呢?
省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效率不仅来自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更来自高度智能化的数字之城。
当你降落深圳时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现在,定格在一架航班即将落地时。
如果你经常在城市间“飞翔”,而又很少来深圳。那么当你降落深圳机场后,接下来的体验是很值得期待的。
比如说,今天你会发现深圳机场的廊桥停靠率十分之高,不像很多地方动辄让你坐半小时摆渡车。这是因为深圳机场与华为携手,打造了以AI算法为核心,以提升航班运行效率为目标的机位资源智能分配系统。
在这个AI模型中,华为数字化了六十多个机场机位分配的规则和经验,通过精度求解算法,系统经过长时间测试和不断优化,实现机器自动分配停机位的可接受率超过了95%,靠桥率极大提升的同时,还解决了人工分配工作量大、凭经验决策、效率低下、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个系统的工作下,过去每天1000多个航班的机位分配需要花掉大概4个小时,而现在缩短为1分钟。乘客也不再总是做着“廊桥一梦”。
事实上,无论是到达还是出发,你都能清晰感觉到深圳机场的“与众不同”。比如登机全流程的自助排队刷脸,能大幅节省乘客排队时间;比如结合AI识别能力的快速安检通道,那甜美感谁用谁知道。
在这些体验的背后,是整个深圳机场的全面智慧化。在新ICT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深圳机场携手华为围绕“运控、安全、服务”三大业务领域,构建了“机场运行一张图”“机场安全一张网”和“机场服务一条线”场景化解决方案。无论是机场智能运营、安保控制,还是机场服务,全面进行了数据打通和智能升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机场”。
等你走出深圳机场时,刚才所经历的那些智慧体验已经变成了你来到深圳后的第一次“效率升级”。而当你遥遥眺望这座海湾中的城市,在你视线不及的地方,ICT技术带来的数字化升级,正在无缝滋润着深圳的交通、工业、教育、医疗,乃至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空海一体化之外,新ICT技术蕴含的智能、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成果,正在成为深圳乃至大湾区,提升机场设施效率的新轨道。
一百年后,新湾区敲开了新的发展之路。
怎样先行?如何示范
让我们重新抽离出现实,回到“先行示范区”的宏观命题。
这样的一个问题其实包含着一体两面:即深圳的不同,与深圳的相同。如果说,深圳的不同彻底建立在地缘区位上,那么它的经验无法复制可推广,那就无从“示范”;而如果深圳缺少与众不同的基因,仅仅是GDP高增速的城市机器,那它也无所谓“先行”。
所以说,深圳的先行必然是需要探索和尝试,又具备可复制可推广能动性的。在所有城市发展建设议题中,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深圳定位,就是一座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之城。
人类关于智慧城市的构想源远流长,但全球大部分类似项目,是建立在数据孤岛、单一项目和单一技术基础上的。而深圳在轨道交通、机场、城市安防与管理,等大量领域慢慢的开始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大片区、融合化,并且基于统一底座的尝试。
这就像在更多城市只修建满足城市主干交通需求的轨道交通时,东京湾区已经修建了联接不同城市、港口、空港的体系化交通设备——深圳正在利用ICT技术红利,打造一座以数字化技术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效率,增强智慧友好度的“未来城市”。
在一个个体系联接、打通数据孤岛的智慧项目基础上,深圳的交通通过率、产业传输效率、居民生活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其探索边界还在延长当中。就像在上世纪70年代,东京湾区不知道轨道交通、空海地联运会给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也不知道数字深圳的进化极限,以及对省港澳大湾区的价值释放边界。
这也是怎么回事深圳本身似乎并不在意GDP是否始终保持高增长,因为增长率的底座是增长效率基础,而这才是深圳所要先行的那步棋。
在以城市智慧化、产业智能化为主导的发展线索里,深圳正在从单区位的金融、外贸、硬件、互联网产业驱动发展,转向大规模产业智能化、湾区一体化和综合创新中心。其背后是ICT技术打造的数字城市底座,云、物联网、数据湖、人工智能、视频云成为新的城市基础设施。这些经验可沉淀,可复制,可推广,这也回答了深圳发展如何凝聚示范价值的问题。
11月28日,“2019智慧中国年会”发布了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其中,深圳以77.4分排名全国第一,并获评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综合领先奖。这个远超全国平均的分数,或许是深圳之所以不同,之所以全球只有一个深圳的最佳注解。
为什么深圳和大湾区具有唯一性?这或许要更深层追寻深圳的“能源”。
华为即能源
人类历史上的现代湾区打造中,科技和大型科技公司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旧金山湾区的成长中,惠普、IBM扮演着产业驱动力、人才和创新能力聚集地的角色;在东京湾区的逐渐成型里,日产、索尼等企业扮演着工业出口先驱,同时也是整个湾区设施的头部应用者,激活了东京湾的基础设施持续建设。
而在省港澳大湾区,这个覆盖7000万人口,人类史无前例地湾区工程里,科技公司的角色也与百年间的历史不同。时代的最显著差异在于,过去科技公司只是一座城市中的企业成员,它们再强大,也始终扮演着一家公司的角色。而在今天,云、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高速成熟下,新ICT技术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甚至城市提升既有基础设施效率的绝对手段。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从未有的局面,这就是著名的“数字溢出”效应。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开始更广泛影响现实世界,这就让最便捷、敏锐、多元化获取这些技术的城市,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新的发展“能源”。深圳的独特区位,令华为为代表的ICT技术公司可以最大化贡献城市发展动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园区解决方案能力与服务经验,正在有效成为城市发展引擎的一部分。
如今,华为为代表的ICT技术公司,正在深圳数字之城的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沃土数字平台为依托,华为积极参与了深圳数字政府建设历程;另一方面,华为联合众多生态伙伴,在政府服务、教育、医疗、交通、水务、海关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业务应用方案,助力深圳1800多家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支持深圳持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与商业环境的智能化与数字化升级。
在深圳从内到外的众多细节里,都已经能够正常的看到华为贡献的“数字溢出“效应。比如华为联合深圳地铁,在深圳地铁机场快线11号线,搭建了全球首例地铁5G超宽带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车厢摄像头数据150秒就可自动传输,在乘客上下车时间就可以确认遗失物品、拿包人身份与行动轨迹,让地铁找包成为可能。
在政府工作领域,华为联合生态伙伴,支持深圳市政府建立了全新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数字平台,打通了深圳市市级与各区、各委办局的数据,实现了数据融合共享,在此基础之上政府服务、教育、医疗、交通、水务、海关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完成了一体化打通,实现了政府运营与市民体验的双升级。
在产业垂直领域,华为也为深圳的智能化贡献了大量技术成果。比如深圳供电局与华为携手,在边缘侧部署输电视频监控终端,集成华为Atlas 200 AI加速模块,运行AI推理算法进行就地图像视频分析,及时上传告警。这样本来需要20天才能完成的现场巡视工作,输电监控指挥中心现在仅需2小时就可完成,巡检效率提高了80倍。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大家可以总结出对于从深圳到湾区,乃至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来说,华为“数字溢出”价值关键点在何处:
1、华为有能力进行完善的技术集成,将云、AI、5G、物联网与多元的ICT技术融合起来,满足各行业垂直需求。这就翻越了城市发展中技术孤立化的难题。
2、依托沃土数字平台,华为能够为城市完成统一底座式的平台化建设,从而支持系统和数据打通,击破了数字孤岛和烟筒式智慧城市,让数字技术成为畅通的高速公路网络。
3、华为持续的技术研发与迭代能力,配合平台化底座与合作伙伴生态,让华为提供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能够弹性成长、不断向前兼容新的技术红利,从而完成智慧城市的可持续迭代发展。
这三点关键价值,构成了其他科技公司难以完成的产业竞争力,也组成了深圳选择和相信华为的理由。
ICT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的成熟,正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深刻影响和赋能城市的建设。从百年历史中不难看出,技术与基础设施的充分融合,是“湾区”这样的超大型创新产业中心与综合经济体,最底层的立足之本。
而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深圳开启了先行示范区的历史重任;“智能溢出”效应不断逼近产业奇点;华为为代表的深圳企业、中国企业,慢慢的变成了全球ICT技术探索的先锋官。
这三道潮水在独特历史节点的交汇和激荡,构成了我们今天能听到深圳与大湾区,最安静同时最澎湃的心跳声。
从这道声音向远处听去,历史上并没再次出现过深圳与华为组成的技术产业关系;全球没有一座深圳这样的未来之城;人类也没有建设过一座7000万人口的湾区。
那么,“先行示范”的深圳,又岂止是在为中国先行和示范?未来多少年,也在深圳潮头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