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书法史上,颜真卿可能是一个异类。一般印象中有名的书法家,性情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异于常人,同代人以为他们有品德污点,也不稀罕;最夸大的,还有违法记载:
王羲之在相亲的严重时间坦腹东床,放逸得乌烟瘴气;赵孟頫出仕元朝,被人说成变节的赵宋宗室,戳着脊梁骨骂了几百年;徐渭终身阅历崎岖,心里痛苦不堪,乃至做出杀死自己妻子的惊世之举……
但颜真卿不是。他既是创始一派新风的书法家,也是一个标规范准的唐室好臣子,人品品德更可谓完美。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十一月。郭英义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举高宦官的坐次。
颜真卿闻之立马给他写信,在信中对他做了严肃的劝诫,乃至呵斥他的行为“何异清昼攫金(白天打劫)之士”。
这便是闻名的《争座位帖》。《争座位帖》与颜的《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被合称为“颜书三稿”。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璧”。此稿信笔疾书,苍劲古雅,为世所珍。
颜真卿《争座位帖》原大仿制
尺度:186*26.8cm
手稿通篇刚烈之气栩栩如生。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势飞动,虎虎有生气。好像也闪现了他刚烈正直而朴素宽厚的性情。信中反映了颜真卿狗仗人势,坚强不屈的精力。
在艺术体现上,《争座位帖》全篇劲挺旷达,姿势飞扬,在圆劲激越的笔势与文辞中闪现了他那刚毅正直、朴素宽厚的品格,他血管里流的是盛唐文明的血,他心中高扬的是“精忠奉国”的自傲大旗,在这种真情推进下,无怪乎在清代闻名书法家杨守敬那里获得了极高的点评:“行书自右军后,以鲁公此帖为创格,绝去姿媚,独标古劲。何子贞至推之出《兰亭》上。”
此段四至十二行文字为鲁公对郭英乂之陈说语。写得冷峻且渐含肝火, 抵触隐现于理性讲述之下, 文字亢昂, 铺天烘托气氛已浓, 阵阵滚雷之声已由天边扑来振动耳鼓。
鲁公书至“吁是畏也, 然美则美矣而终之始难”句时, 心里激越之情而渐与理性陈说并行。
十一“故曰”二字书写顽强沉实,为论争打下了坚实有力的榜首记响。然后一段论说则书写得如行云流水, 于铿锵的兴奋中增添了一段抒发慢板。再后十三至十七行为鲁公“列典陈理”阶段。
自“书曰”起然后五行, 书写之意绵密舒长, 呈雄辩全国、征引古今的贤睿气量。由此, 鲁公书稿于“大节奏、强跺板、弩蔓延”的激烈体现中擂响了榜首乐章的惊天战鼓, 为下一章节的绵密讲述确立了“先声夺人”的强悍引说。
每扶此帖, 皆感鲁公书写此稿时确无意于书、而全为心境天然寓于书也。真可谓“书无成法,篇不定格,章段跌宕,结构天成”。
“唐今后,学二王者众,学颜者亦代不乏人。杨凝式、宋四家均从二王、颜书中取法。清代有钱沣、刘墉、何绍基、翁同龢直接从颜书中化出变为自我,可见颜书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效果。《争座位帖》作为颜体行书代表作,对后学天然启示良多。”《争座位帖》可以说是操练行书必临之帖。
颜真卿的行草书稿《争座位帖》手稿久已不存, 幸历代书家宝之。争相刊石传世,刻石竟十之有二,为它帖所绝无。遂使我国书坛有了标拔行草高度--直视人之良心、书写意绪的永存行草巨卷得以遗世显彰, 此真天之幸也、书坛之幸也。
【终】
书法字帖·书法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