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华夏生活网行业资讯正文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无价之宝的文物究竟从何而来

2020-01-13 20:05:14  阅读:6022+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是20世纪初我国考古学上的一次严重发现,震动了国际,并由此形成了“敦煌学”。敦煌学历经百年,在学术、艺术、文明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意图效果。

经整理后发现,藏经洞内堆积着数以万计的从5世纪到11世纪的文献、书本、画卷、丝制品等。

文献书本中包含佛经、道经、儒书、字书、地志、小说、诗词、浅显词曲、俗讲、信札、账簿、医卜、户籍、契据、状牒等,多为写本,少数为刻本,其间不少是孤本和绝本。文献中运用的文字品种也很杂乱,除汉文外,还有藏文、印度文、怯卢文(一种古印度的当地文字)、康居文(一种中亚文字)、古和阗文、回纥文(古维吾尔文)、龟兹文等,其间很多是今日现已无法辨认的文字。这些典籍关于了解西北及中亚各民族的古代前史有重要价值。

画卷多是释教体裁,是研讨古代释教、绘画及社会生活等的重要依据。

敦煌岩画《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遵循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明交流频频,华夏文明经过“丝绸之路”敏捷传达,这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

敦煌经卷的发现,对人们研讨前史、文明、释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环绕敦煌经卷的疑团也随之而来——如此丰厚的经卷是被谁封藏起来的?封藏这批经卷又是出于何种意图?

对此,专家们各持己见,无所适从。现在比较盛行的说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抛弃说”:敦煌各寺院把没有用处的书卷会集在一个洞窟中,形成了藏经洞。但大多数学者以为洞中的经卷是其时人们逃避战乱而有意图地藏起来的。藏经洞的内壁绘有菩提树、比丘尼等图画,洞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高僧洪辨的坐相,还有一座石碑,似未竣工。

从洞中出土的文字材料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而可推断藏经洞是开凿于公元11世纪时。

自汉代起,作为西陲重镇的敦煌,一直是兵家相争之地。每次兵灾,办理莫高窟的和尚都要避祸。

宋景祐二年(1035年),西夏之乱祸及敦煌莫高窟。和尚按例要避祸异乡,遂把不方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都关闭在一个洞窟的密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并绘上上岩画。但是,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所以这个密室便盛着5万余件“瑰宝”静静地安眠了七八百年。因为敦煌区域全年日照足够、枯燥少雨,它们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来历:沉迷大骨髓 如有侵权 请联络咱们删去)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