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波报道
2019年10月,就读于天津某高校的小李,在学校附近办了一张2100元的健身年卡,不料才2个月的时间,健身房就人去楼空。
据小李介绍,她算是个健身发烧友,碰到类似的事情已有三次,先后损失近万元,其中一家还是全国连锁的健身机构。以最近办的年卡为例,即使在2019年11月中旬,这家健身房都丝毫没有要跑路的迹象。销售很活跃、顾客不少、高峰时段几个私教也一点没闲着,盈利情况应该还是不错的。
事实上,小李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健身服务已成为2019年上半年消费投诉重灾区。
教练无资质、私教课推销、圈钱跑路、纠纷解决无门等诸多问题屡见不鲜,让健身者在消费时颇有顾虑。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健身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建设,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红海竞争 健身行业由盛而衰
健身是门大生意。中国健身房的星星之火,源于 2000年左右,北京申奥成功与“非典”掀起了全民健身潮,健身房正是这种需求下的产物,自此迎来黄金期,部分大型商业健身房成为社区配套设施。
行业分析师李姝钰和记者说,中国健身行业起步的那段时间,年卡收费普遍在6千至1万元之间。行业毛利率超过40%,红利期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相继入场,市场中接连涌现出一批知名连锁品牌。
因为准入门槛较低,进入健身房领域的投资者慢慢的变多。相关资料显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经营范围包含“健身”或企业名称含“健身房”的企业数量维持在每年5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6年、2017年、2018年迎来井喷式增长,新增健身企业分别突破1万家、2万家、3万家。目前,健身企业数量约为五年前的7.6倍,10年前的26.5倍。
但由于健身房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当市场从蓝海转向红海之际,价格战就成为最有力的竞争手段。2010年以后,大型综合健身房年卡价格已经跌至2000元左右,小俱乐部价格只有四五百元。
《2018年健身行业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84%的健身俱乐部熬不过12个月。很多被迫关门或转手的健身房并不是不想做了,而是确实维持不下去。李姝钰表示,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下,不断降低的会员卡费与水涨船高的固定经营成本,使得许多健身房的经营举步维艰,资金链异常薄弱。这些健身房频频爆雷倒闭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竞争加剧、经营不善、经济周期下行等等,但这些原因引发的结局,大都是“现金流枯竭”。
记者从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在企业被投诉一栏中,健身房引发的投诉逐年增多,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办理的会员卡因健身房关门,无法退款;购买指定教练私教课,因教练随意更换,要求退款遭拒;因健身设施老旧无法使用、消费者办卡后不常去健身要求退款等原因协商不下,产生纠纷、经营者违背承诺等。
乱象频发 难以盈利成业界常态
去健身房,不办卡不行。办卡以后,还会有很多热心教练不时围上来,其目的就是打包收费。在动员健身者缴纳长期会员和一系列私教课费用后,却又中途跑路,最终陷入无休止的消费纠纷。记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怀疑和不信任是很多消费者对健身房的普遍态度。
从表象上做适度挖掘,健身场馆投资人是为了快速获取投资回报,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过度采取短期策略以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并竭力在短期内从他们身上获利,并最终跑路。
但事实并非如此,某私人健身工作室经营者陈瑞沣和记者说,这两年健身市场不景气,仿佛是在冰与火的奏歌中交替进行,一面是人潮涌动的热火朝天,一面是更多的健身房处于倒闭边缘,其中不乏全国连锁型的健身品牌。
健身与大多服务行业一样,都采用预付费模式,办卡+私教课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这代表着未来几年的现金流。这样做,回本周期非常快,甚至某些健身房开业预售就能收回几倍的投资金,还能锁定客户。但陈瑞沣强调,收到会员费还不能算是最终的利润,因为今后较长的时间,商家都要用这笔资金持续为会员提供服务。
所以大多投资者要想盈利,还是要依托会籍顾问以及教练卖私教课的销售能力,并借此疯狂拉拢会员。最后再与消费者进行博弈,赌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健身,冲动消费下坚持不过半月就不会频繁进店。至于消费者在成为会员以后,到底在这能不能长期坚持健身、减脂、塑形,在这种盈利模式下则无人关心。
因此,传统健身房预付费模式,先天性的决定了其行业本质为销售,而非服务。健身房靠吸纳新会员来滚动现金流,故而无心去提高服务质量,直接导致次年续卡率降低,并形成恶性循环。
消费需求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但相应的商业化却往往难以跟上。陈瑞沣认为,不是每一家都健身房都能做到专业化运营,健身是一门科学,绝不是搞几台跑步机就可以说自己是做专业健身机构的。
尤其是市场的过度饱和,让很多健身房落入了“不打折必死,打折了等死”的经营怪圈。加之健身房由于硬件设施要求高,需要店铺面积比较大,装修改造的花费也比较高,让整个行业几乎难有盈利者。
一个线下中小型门店,最多只能覆盖周边3-5公里,竞争激烈时也就2公里左右,这小小范围内居住的人群和流动人口有限,3年左右也就开发的差不多了。因此健身房开个两、三年关门跑路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业内人士和记者说,据他所知的几十家健身房,大店也好小店也罢,没有一个老板敢拍着胸口说是正常盈利的,都是在苦苦维持或转让,甚至0元转手的也大有人在。因此业界一直流传着一个笑话:开健身房,会籍顾问、教练、甚至前台都赚钱了,只有老板不赚钱。
重拳整治 积极探索管理办法
事实上,这令消费者们怨声载道的健身房预付卡制度,并非是健身行业的“专属”,其广泛存在于美容美发、超市、足疗、美甲等行业。面对预付费模式下,商家跑路风险频发、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现象,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这些商家频频关门同样让他们头疼。工商部门只能在出现纠纷时介入调解,但苦于无强制措施,无法对经营者产生威慑力;单个会员损失金额不多,很多人嫌麻烦放弃主张权利,也给公安部门定性立案带来困难。
律师郝勇怌分析认为,从源头来看,这种现实因素的成因是我国目前对预付费消费的法律规范既缺乏可行性与时效性,又缺乏对消费者的保护,更没有结合预付式消费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对发卡主体和发卡行为进行规范。
具体来说,预付卡发卡企业众多,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监管职责不明确,以至于在日常工作中,各部门有可能会出现管理脱节。这使得一些不清楚是否具有发卡资格或明知没有发卡资格的经营者随意发售预付卡,造成了现在市场上预付卡泛滥的局面,使事后维权成为被动之举。杜绝预付卡消费问题泛滥的现象,关键还要从源头上监管。
郝勇怌建议,应该从国家的层面立法规范预付卡,这样全国各地各部门都可以在监管的时候有依据。既要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进行规范,又要从社会角度加强企业的自律与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好在相关监管部门自2019年起开始了重拳整治,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相应的管理办法。
2019年11月28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规范预付式消费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北京市七部门联合起草了《关于加强预付式消费市场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7份文件,并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
根据征求意见稿,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60课时费用,健身房不应发售有效期超过3个月、面额超过3000元的预付健身产品。至于未按约定退还消费者预付款项的经营者,及其主要负责人推送至公共信用中心,通过信用网公开披露。
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过去监管不严格的时候,商家倒闭,会员的卡钱自然而然成为了利润,进行清算就成了真正赚钱的时刻。但现在,除非真的遇到经营困难血本无归,商家不会轻易宣布倒闭。因为一旦跑路就会被列入黑名单,对责任人今后的创业和生活会产生巨大影响。
除此之外,郝勇怌也提醒消费者,在办理预付费项目前,要具备问题意识,仔细甄别以判断该商家有无继续存续的能力。具体方法为,注意该商户是否频繁更换名字或法人;是不是真的存在不合常理的低价,利用店庆、节假日、年末酬宾等噱头,大肆低价招揽会员;是否拖欠员工工资;在缴纳会员费是,是够提供正规合同,或者相关协议上缺失关键的真实信息等。
打破传统 健身市场方兴未艾
据调查,中国平均肥胖率达12%左右,肥胖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其中北京肥胖率高达25.9%,河北肥胖率为22.2%,且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
李姝钰指出,我们不能将这种行业特性当做断定健身市场瓶颈以来的一种依据。真正的中国健身行业,不仅瓶颈未到,市场潜力还不容小觑。
从中国的肥胖率的数据来看,在肥胖慢慢的变成了影响人类健康重要隐患的情况下,中国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是在显著提升,都在为了追求活得更好活而努力。依托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在去肥胖问题和变得更健康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对于减肥、健身的需求长期存在,这个赛道前景依然很广阔。
在未来还有大量的肥胖人群需要健身减肥的情况下,李姝钰认为,今天就认为健身行业天花板已现,确实有些为时尚早。与此同时,相较于欧美等国家发达的健身行业,中国的健身行业还处于发展早期阶段,还需要大量的探索。且对比国外市场,中国市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靠“人海战术售卡+预付制”维持业绩的健身房传统经营模式,已经走到末路。未来,随着政府监管到位、相关法律和法规空白的弥补,哪家健身产业参与者能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率先获取公众的支付信任,将整个行业提升到良性循环的氛围中,就能再次叩响健身业态的大门,开启真正属于中国健身行业的黄金时期。
(本文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