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炳苏(北京大学)
当今社会中,睡眠问题似乎成了全人类的问题。“昨晚又失眠了”成了大多数人的口头禅。但你真的了解失眠这两个字代表什么吗?你对自己的健康(包括睡眠健康)真的在意吗?
好了,不质问你了,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6个问题,来认识睡眠拖延症。
一、失眠的人多吗?
2014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和睡眠研究协会建议,18-60岁的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应大于等于7小时,以促进最佳的健康和幸福状态。但2015年的报告数据显示,35%的美国成年人睡眠时间无法达标。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根据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睡眠质量调查报告》,参与调查的10万人中,16%的夜间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表现为24点以后才上床睡觉,并且在6点之前起床;有83.81%的被调查者经常受到睡眠问题困扰,其中入睡困难占25.83%,浅睡眠者有26.49%。
可见,失眠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相对普遍的健康问题了。
二、失眠是一种病吗?
在心理学领域里,失眠是一种症状。表现为:人体在非常需要睡眠的情况下,却不能自然地进入和保持睡眠状态,包括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即频繁觉醒或醒来后难以入睡)、早醒等。
如果以上表现严重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就构成了失眠症(insomnia)。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分类(2014),失眠症是睡眠障碍的一种。
三、晚睡一定是失眠吗?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以下两种情形:
1. 你早早洗漱好躺在了床上,关了灯也安置好了手机,什么都没有做,可直到三四点都还头脑清醒,或者断断续续睡着又醒来,勉强完成了一些非常浅层的碎片化睡眠。
2. 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你觉得很累,但就是无法停止熬夜刷微博、朋友圈,刷到没有一点新消息,你还是停不下来;或者打游戏打到难舍难分,不愿退出,心里明明告诉自己该睡了,但锁屏键迟迟摁不下去,或者反反复复解锁刷新。
如果看到情形2,你感到自己中枪了,那么一个好消息是,你不属于失眠症的行列;而一个不幸的坏消息是,你很可能步入了“睡觉拖延症”(Bedtime Procrastination)的行列。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四、晚睡也可以是拖延症?
大多数人晚睡的人都能意识到,按时上床对于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至关重要。
他们明明睡得着,也能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却有意无意地推迟入睡。对于这些人,睡眠不足可能是不良行为的结果。
前一天睡得晚,第二天早上又必须起床上学或工作,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预测就是,你会整日感到困倦和疲倦。
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的Floor Kroese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睡觉拖延症”,并将其列为现代人睡眠整体不足的重要原因。
它的定义是,尽管可以预见糟糕的后果,但仍然不必要且自愿(或不自觉)地推迟睡觉时间[4]。
而此前,在睡眠领域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睡眠障碍患者身上,很少有人关注这些因生活方式和不良睡眠习惯导致的睡眠问题。而这些人多半没有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在意这些健康细节。
五、为何会出现睡眠拖延症?
心理学上有“归因”一说,形象地说就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会把锅甩出去或者是自己背。前者在心理学上叫“向外归因”,后者叫“自我归因”。
理解了这两个概念,让我们继续回归睡眠拖延症上。
当我们向外归因时,很容易就可以把这口锅推给电子媒体。它们在普及性和用户友好性上日益精进,让我们花在屏幕前的时间慢慢的变多,自然就会分配更少的时间用于其他活动,包括睡眠。
睡眠替代(sleep displacement)就是电子媒体过度使用的“恶果”之一,简单说就是,它导致了晚睡和睡眠时间缩短。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一波艰难的自我归因。作为拖延症的一种,睡觉拖延症与较弱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克服眼前的诱惑,让行为符合长期的最佳利益,符合自己最深价值观的能力。
随着自我调节失败次数的增加,晚睡的人追求即时奖励的倾向、对诱惑的敏感性、在目标导向活动上的专注力阻碍,都会随之增加。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soory,又提到了3个新名词,我们先来简单解释一下:
即时奖励:常常与目标追求结伴出现,因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人们会收获两种形式的好处,即时奖励与延时奖励。
即时奖励在追求的过程中就能轻松实现,而延迟奖励则是在目标达成之后收获。
比如当我们打游戏时,赢得一场比赛就可以立马收获一些装备或经验,这就是即时奖励;日积月累从而换得级别或段位的提升,则是延时奖励。
对诱惑的敏感性:是我们是否能够抵御影响睡眠的其他活动干扰的能力,敏感性越高,越容易被干扰,也就越容易切换式地沉浸在各种电子媒体中。
目标导向活动上的专注力阻碍:当我们的目标是睡觉时,对目标导向的活动的专注力,就是集中注意力在睡觉这件事的能力,有阻碍则不能很好地入睡。
让我们再回到睡眠拖延症上,简单来说,随着我们每晚立的“早睡flag”被自己打倒的次数增加,我们越愿意投入微博、知乎、微信朋友圈的怀抱,越容易受到王者峡谷里的同伴和吃鸡队友的召唤,越想打赢一场游戏获得片刻的奖励,越不愿意用晚睡换到的时间干正经事儿。
更不幸的是,根据Floor Kroese及其研究团队的调研结果,有睡眠拖延问题的参与者,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拖延症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睡觉拖延,那也有很大的可能性也会有更少的运动、吃更少的蔬菜,因为运动和吃蔬菜都需要自我调节力。
六、得了睡眠拖延症,我没救了吗?
NO!当然有救!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怎么救?我们先来看看睡眠拖延症一个有趣的特点。
常见的拖延症是自愿想要推迟令人厌恶或回避的任务,而睡觉一般可不被认为是令人厌恶的。
与其说是不想睡觉,不如说是不想停止其他更有趣的活动。
随着电子设备和媒体行业的发展,现在的人们比几十年前面临更多的干扰。
因此,为了实现在特定时间上床睡觉的目标,你需要放弃有吸引力的活动,比如追剧、刷微博、打游戏等。
因此,想要早睡又不情愿入睡的小伙伴们,可以尝试建立早睡互助小组,巧妙地通过社交压力,弥补自身薄弱的意志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
小组成员互相积极督促,减少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可以适当设立的奖惩措施,将自我调节失败后的即时奖励,转换为更有趣的其他奖励方式。
最后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如果你的拖延不睡并不是因为手上的事情比睡觉更吸引人,而是有情绪低落、没有动力、行动缓慢等感觉,就要警惕是不是真的存在抑郁情绪了。
如果符合前文提到的情形1,这要警惕是否患有失眠症。对于这些小伙伴来说,早点上床、放下手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或许能解决睡眠问题,还要针对抑郁情绪或失眠进行更好的对症干预。
参考文献:
[1] Watson NF, Badr MS, Belenky G, et al. ; Consensus Conference Panel.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nd Sleep Research Society on the recommended amount of sleep for a healthy adult: methodology and discussion. Sleep 2015;38:1161–83.
[2] Liu Y, Wheaton AG, Chapman DP, Cunningham TJ, Lu H, Croft JB. Prevalence of healthy sleep duration among adults—United States, 2014.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6;65:137–41.
[3] 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2018中国睡眠质量调查报告》.
[4] Kroese, F. M., De Ridder, D. T. D., Evers, C., and Adriaanse, M. A. (2014).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introducing a new area of procrastination. Front. Psychol. 5:611. doi: 10.3389/fpsyg.2014.00611.
[5] Kroese, F. M., Evers, C., Adriaanse, M. A., and de Ridder, D. T. (2016a).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a self-regulation perspective on sleep insufficienc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Health Psychol. 21, 853–862. doi: 10.1177/1359105314540014.
[6] Kroese, F. M., Nauts, S., Kamphorst, B. A., Anderson, J. H., and de Ridder, D. T. D. (2016b).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sleep insufficiency,” in Procrastination, Health, and Well-Being, eds P. Tim and S. Fuschia (Amsterdam: Elsevier), 93–119. doi: 10.1016/b978-0-12-802862-9.00005-0.
[7] Rideout, V. J., Foehr, U. G., and Roberts, D. F. (2010). Generation M2. Media in the Lives of 8- to 18-Year-Olds. Menlo Park, CA: A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Study.
[8] Cain, N., and Gradisar, M. (2010). Electronic media use and sleep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Sleep Med. 11, 735–742. doi: 10.1016/j.sleep.2010.02.006.
[9] Van den Bulck, J. (2010). The effects of media on sleep. Adolesc. Med. State Art Rev. 21, 418–429.
[10] Tangney, J. P., Baumeister, R. F., and Boone, A. L. (2004).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 less pathology, better grades, 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 J. Pers. 72, 271–324. doi: 10.1111/j.0022-3506.2004.00263.x.
[11] Baumeister, R. (2002). Yielding to temptation: self-control failure, impulsive purchas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J. Consumer Res. 28, 670–676. doi: 10.1086/338209.
[12] Hofmann, W., Friese, M., and Wiers, R. W. (2008). Impulsive versus reflective influences on health behavio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review. Health Psychol. Rev. 2, 111–137. doi: 10.1080/17437190802617668.
[13] Mann, T., de Ridder, D., and Fujita, K. (2013). Self-regulation of health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goal setting and goal striving. Health Psychol. 32, 487–498. doi: 10.1037/a0028533.
[14] Steel, P. (2007).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 Psychol. Bull. 133, 65–94. doi: 10.1037/0033-2909.133.1.65.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