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历任督查御史、户部判官、河北路转运使、开封府尹、御史中丞、枢密副使、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待制等官职。
因而,后世也称其为“包龙图”、“包待制”,又由于他大公无私被称作“包青天”、“包黑子”。
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谢世,享年六十四岁,谥号“孝肃”,故又称“包孝肃”,留有作品《包孝肃公奏议》。
《宋史》记载:“拯立朝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幼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为官清凉,从不阿谀权贵,办案大公无私,坚毅决断,朝中权贵见了他都很忌惮。
包拯正襟危坐,人们说看到包拯笑,好像看到黄河明澈那么难。
京城还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说法,意思是,没有金钱给官员送礼,能够找从不收取贿赂,不徇私情的包拯。
包拯画像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出任端州(今属广东肇庆)知府,宋朝时期,端州特产的端砚就很有名气,以往的端州知府常常借上贡朝廷的名义,多征收数十倍的端砚,用以巴结上司。
包拯就任后,命令只征收朝廷列出的数目,如此一来,端州大众的担负大大减轻了。
包拯任职三司户部副使的时分,有一次,契丹军在大宋边境集结,局势严重,朝廷命包拯到河北调拨粮食应对紧迫军情。
包拯在河北查询发现,漳河一带的邢、沼、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土地肥美,却用来牧马,大众无法播种,所以向朝廷谏言,让大众播种,取得更多粮食,朝廷准奏,河北三州的大众获益良多。
包拯任职开封府尹的时分,由于地属京城,权贵聚集,难以办理,此前官府规则,大众告状要事前写好状子,然后托付府吏转呈府尹。
包拯就任后,当即命令变革,翻开府衙大门,大众能够直接到大堂陈说案情,如此一来,许多官吏就无法私自捣乱。
有一年,开封府发大水,惠民河暴升,洪水排不出去,形成“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
包拯通过查询,发现“官世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一些权贵在惠民河道邻近建有许多花园、亭台,致使河道无法疏通。
包拯命令将这些修建悉数拆毁,一些权贵就手持方单和包拯争论,包拯通过现场勘查,核对方单,发现方单是假造的。
所以向朝廷上报,对这些权贵进行了严峻的赏罚,违法修建悉数拆毁,河道得以疏通,排出了洪水。
包拯一贯以明察而著称,却也有被小人捉弄的时分。
《梦溪笔谈》记载:布衣某甲犯了法,依律承受杖脊惩罚,开封府一个小吏承受了某甲的贿赂,与某甲约好:“今天府尹大人审问你,必定会把具结书(保证书)交给我来写,你只管在大堂辩解,我能给你分管部分职责。府尹大人行刑的时分,你将被判杖脊,我也得挨板子。”
不一会儿,包拯命衙役提审犯人,审问完毕后,判处某甲承受杖脊,便是用木杖打背部,公然命小吏起草具结书,某甲依照两人事前的约好,开端死缠烂打,滔滔不绝为自己辩解,这时分,小吏大声呵责某甲:“你只管出去承受杖脊便是了,烦琐个屁啊!”
包拯公然上钩,以为小吏越权讲错,当场大怒,命衙役打了他十七大板,而某甲因而被改判臀杖,便是打屁股,比打背部要轻得多。
案子完结,包拯从头到尾“不知乃为所卖”,不知道被小吏给估计了,看来,小人做狡猾、凶恶之事,实在是难以防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