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华夏生活网行业资讯正文

于振玲将中宁蒿子面的制造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

2020-03-26 19:18:01  阅读:9766+ 作者:责任编辑NO。姜敏0568

于振玲是中宁蒿子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五代传承人,蒿子粉在她的一双巧手下,经过和面、揉面、醒面、擀面、晾面、叠面、切面、放面八道工序,变成了一根根细如线的面条,配上一勺色泽诱人、肉香浓郁的汤汁,一碗色香味齐全的蒿子面成了中宁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1米多宽的面张子在我母亲手上翻飞,她就那么随意一折,手起刀落,掌间一阵‘铛铛铛’,一根根细如线的面条就出来了。”于振玲的母亲是做蒿子面的行家里手,从小就跟着母亲学,经过仔细的揣摩和实操,于振玲逐渐把握了母亲制造蒿子面的“秘籍”。年纪见长,技艺走高,尔后,谁家筹办红白喜事都会邀请于振玲帮助制造蒿子面用于款待来宾,乐善好施中,她的手艺也益发熟练。

1984年,于振玲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名工人,可是,一场人生的变故,让于振玲的命运和中宁蒿子面紧紧地缠绕在了一同。2001年,于振玲下岗了,一时间,她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老公的鼓舞下,于振玲从最擅长的制造蒿子面下手,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路途。因为资金有限,她只好摆起了路边摊,在生意有了起色之后,她又乘胜追击开了一家面馆。

“蒿子面看起来很一般,可是制造起来却并不轻松。”于振玲说,蒿子面里最重要的质料是蒿子粉,她喜欢用沙蒿梁山区的蒿子粉,与面粉混合后,出现清亮的豆黄色,吃起来口腔里会充满淡淡的碱味儿,蒿子面和洽后,“醒”上一个小时才干更简单擀开。擀面既吃力又需求技巧,每次擀面于振玲都会想起母亲说的话:不能使蛮劲,用巧劲才干擀薄擀均匀。面张子擀好之后的刀工,也要求极高,不只要求切得匀,还得切得细。于振玲的蒿子面是纯手艺制造,质料地道考究、掺配合理,汤汁料足味美。口口相传之下,许多人都景仰到她的小饭店来吃面。顾客不光吃,走的时分还会带一些生面条回去。

2007年,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宁蒿子面)代表性传承人后,于振玲自感身大将又多了一份职责——将中宁蒿子面的制造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从那以后,于振玲除了打理饭店的生意,还做手艺蒿子面制造的训练,带动贫困户工作。从2011年开端教授第一个学员之后,截止到现在,她现已训练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南、重庆、河北以及宁夏区内100多名学员。

近年来,跟着“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交际电商的鼓起,于振玲也从中看到了商机。“曾经咱们店里的生面条都是中宁本地或周边的顾客购买,可是跟着宁夏旅游业的鼓起,许多外地的游客在品尝了蒿子面之后,都会加我的微信,然后经过邮递的方法,出售给他们。”于振玲说,除了微信,她还开通了“抖音”账号,不守时地上传手艺制造蒿子面的全过程,粉丝量也在逐渐添加。现在,振玲蒿子面线上出售额现已占总出售额的50%。

“前段时间,我的实体店恪守疫情防控要求关门不经营,但线上出售活动一向没打烊,受质料收购、快递费用上涨等影响,尽管销量不如平常,但真实喜欢这一口的人,依然能吃到出自我手的蒿子面。”现在,在交际电子商务平台的影响下,中宁蒿子面的知名度渐渐的变大,于振玲说,她对传承推行中宁蒿子面充满了决心。

(修改 张晨阳 校正 孙丽君)

监制:冯 涛 | 修改/制造:柳 昕

转载请注明来历华兴时报微信大众号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