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的无人驾驶法规标准,终于“到货”了!
4月16日,工信部发布《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提出,今年要形成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标准落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国内无人驾驶行业即将进入一个“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
事实上,今年以来,一度被浇冷水、“戳泡沫”的无人驾驶成为了汽车产业里唯一火热的细分领域。
在新冠疫情席卷的背景下,向疫区输送低速无人车的无人驾驶行业,率先迎来一波大爆发。
以小马智行、驭势科技、白犀牛、慧拓智能、新石器以及滴滴等为代表的无人驾驶企业,更在近几个月内密集宣布获得融资。
一夜之间,伴随着国内法规的落地,加之接连不断的融资,无人驾驶行业似乎“如沐春风”。
那么,无人驾驶行业真的逆势而行,迎来春天了吗?
1、无人驾驶行业在国内更“吃香”
事实上,近几年国内一直就自动驾驶领域积极跟进,并做全面布局。
在国家层面上,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从法规、资金等多个环节为无人驾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譬如此次工信部“催促”的无人驾驶标准落地。而日前,国家工信部等11部门更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其中提出,到2025年,实现有条件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这一战略的提出,为中国自动驾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和更加明确的指导,对于行业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除了政策的有力支持外,也有需求的支撑。
毕马威最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第四,较去年提高七位。
同时,由于市场规模巨大和5G等新技术的推出,将促使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无人驾驶汽车市场之一。
另外,就消费者对无人驾驶的接受度而言,中国也是遥遥领先的。
据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此前的一份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很重要的比例高达49%,比较之下德国和美国仅16%的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很重要”。
正因为如此,麦肯锡认为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预计至2030年,无人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显然,既有政策支持、又有需求支撑、国内无人驾驶行业成为一头“会飞的猪”,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2、会飞的猪,从哪个方向出发?
当然,要成为一只“会飞的猪”,自然也要能“长肉”卖钱。
而在无人驾驶行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商业化至今依然成绩有限。
不过,伴随着政策加速落地,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进程或许也将迎来突破。
首先,疫情促使无人驾驶板块被看好,低速无人驾驶有望商业落地。
例如,京东在湖北武汉使用L4级无人驾驶配送车运输医疗物资,上海投入无人驾驶消毒车进行自走式喷雾消毒等。
根据研究机构预计,未来3至5年内,低速无人驾驶技术有望更快实现商业落地,相关的头部企业或得到更多融资机会与市场机会。
在此基础上,成长出几个“独角兽”企业与国外“大佬”打擂台也并非不可能。
另一方面,随着投资增加,无人驾驶技术有望加速发展,并因此推动更高级别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落地。
从无人驾驶的服务商来看,目前高等级无人驾驶技术还无法适配任何驾驶场景,应用场景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该类企业通常选定1~2个应用场景,全力攻破,以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
诸如小马智行、图森未来等聚焦开放道路场景的无人驾驶企业,未来将打磨技术,专注解决剩下的“长尾问题”,以确保绝对安全。
从车企角度来看,随着目前大多数国内车企L2级无人驾驶车型量产的实现,更高等级无人驾驶车型的量产成为车企新目标。
出于对安全的重视,传统车企或许会更加谨慎,多选择“渐进式路线”——先实现部分L3级无人驾驶量产。
考虑到乘用车用户使用停车场的频率,吉利、广汽、长城等诸多车企也制定了AVP(自主代客泊车系统)发展战略,并希望短期以此产生营收。
目前,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已经提速,加之产业环境转好,虽然还面临着法规未完全落地的问题,但更高级别的无人驾驶商业化相对此前有明显提速。
3、写在最后
早在2018年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做出预测。
“在蓬勃发展的自动驾驶行业促进下,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可达1000亿元以上。”
当年的预测,似乎正在变成现实。